汗皰疹與汗無關!有效止癢靠「降溫」 飲食、壓力、睡眠都是誘發因子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林勻熙2023-10-06

隨著天氣變熱,許多人手腳開始冒出一顆又一顆奇癢無比的小水泡且反覆發作,每年一換季,同樣症狀又復發,飽受汗皰疹之苦。

許多民眾認為汗皰疹是因為流汗過多或排汗不良而導致。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醫師李定達指出,雖然名稱中帶有「汗」字且好發於手腳等汗腺發達位置,但其實汗皰疹算是一種誤稱,與汗腺無直接相關性,加上發作時又快又急且難以根治,故有些專家認為汗皰疹應更名為「急性反覆發作性水泡型手部濕疹」。以下為專訪口述紀要:

誘發原因分外因及內因性

汗皰疹為一種濕疹,會在手指及腳趾的側面出現帶有明顯搔癢感的水泡,嚴重時可能會使患者癢到無法入睡,經常發生在春夏交替、天氣變熱時。好發族群為四十至五十歲前的成年人,嬰幼兒及老年人發生汗皰疹比率則偏少。

目前誘發原因尚不明確,但主要可區分為外因性與內因性兩種。內因性與天氣變化、情緒壓力和睡眠作息等相關,較難以預防復發。

外因性可歸因為接觸性來源,如美髮師、廚師及醫護人員等特定行業須長期碰水,或是油漆工、泥水匠等須接觸刺激性物質及化學物質,甚至有些患者在接觸含鈷鎳等金屬、吃了含鈷鎳鉻的食物也會誘發汗皰疹,常見含鎳物品如鑰匙圈及部分材質的項鍊。此類外因性若能避免接觸誘發因子,就能減少發作頻率。

雖然汗皰疹與汗腺無直接相關,但有研究發現,手汗較多的人發生汗皰疹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因此有些患者會使用止汗劑,或是醫師在手部施打肉毒桿菌素來抑制出汗,以降低發作頻率。使用止汗劑前,應留意產品成分,避免過敏。

治療不及恐成慢性濕疹

汗皰疹不具傳染性, 急性期病程約持續三週。在治療方面,以外用類固醇藥膏及口服抗組織胺為主,嚴重者可能需要使用口服、施打類固醇或紫外線照光治療。若未配合治療,可能隨著患者搔抓造成水泡破裂,增加細菌感染風險及出現皮膚後續變化,如皮膚變粗、變厚及苔蘚化甚至變成手部慢性濕疹,使治療效果變差、療程變長。

建議患者真的癢到受不了時,除了塗抹藥膏之外,「降溫」是最有效的止癢辦法。皮膚溫度下降可讓癢感的神經傳導速度變慢、降低神經敏感度進而達到止癢目的。有些民眾會擦薄荷、萬金油或白花油等清涼藥膏來止癢,但有些患者反而會因為內含的致敏成分引發接觸性皮膚炎,如果塗抹處更加紅腫搔癢就應立即停用。

許多民眾也有疑慮,擔心使用含類固醇藥膏會產生副作用。由於汗皰疹為局部手腳疾病,通常是急性發作,不會大面積、長時間用藥,且手腳的角質層相對厚,類固醇吸收至體內的副作用相對小,因此使用類固醇藥膏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民眾無須過度擔憂。若患者非常介意類固醇,可使用不含類固醇的免疫調節功能藥膏以及照光治療,也具有免疫調節及抗發炎的作用。

汗皰疹水泡別戳破!恐增感染風險

很多人問「汗皰疹的水泡可以刺破嗎?」以水泡處理原則來說,小於一公分以下之水泡,由於含水量少,人體會自行吸收,不建議弄破。若是大於一公分的水泡,則因水泡內的水富含蛋白質,是提供細菌孳生的溫床,也可能因摩擦及自行戳破而造成傷口,反而增加續發性感染的風險,建議由醫護人員以乾淨、無菌針頭刺破引流,使水泡表面的皮膚貼合傷口進而保護傷口。

通常汗皰疹水泡都小於一公分且手腳角質厚,外觀不一定呈現透亮水泡狀,反而類似凸起的小疹子,建議待水泡自行吸收即可。若水泡乾掉後,皮膚變得乾燥且粗糙,屆時可擦點乳液或護手霜來保濕肌膚。

長水泡不一定都是汗皰疹

除了汗皰疹,有些皮膚疾病也可能出現水泡或是類似水泡外觀,如膿皰型乾癬、類天皰瘡以及香港腳。

由於腳趾也是汗皰疹好發部位,有些患者會將香港腳誤以為是汗皰疹。而香港腳主因為黴菌感染,因患者足部悶熱潮濕、趾縫間難以倖免,通常香港腳患者長在腳趾縫的水泡會多於腳趾側面,以及香港腳發生嚴重發炎反應時,可能使黴菌從傷口進入體內而發生Id Reaction,導致手及其他身體部位出現水泡的一種自體免疫反應,與汗皰疹難以區分,通常黴菌治癒後便會消失。

值班醫師 李定達
學歷: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台大資訊工程學博士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住院醫師暨主治醫師、美國紐約大學(NYU)皮膚科進修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皮膚診斷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皮膚科助理教授

5招減少汗皰疹復發:
1.避免接觸易過敏及刺激性物質
2.維持規律作息
3.飲食清淡、避免含高鈷鎳鉻食物
4.使用溫和洗手乳洗手,洗手後盡速擦乾
5.擦乳液及護手霜適當保濕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