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父母是這樣的人嗎?老是在照顧別人,卻常忽略自己...也許他就是「童年被剝奪的小大人」,檢視「小大人症候群」10症狀
照顧者無法滿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孩子自然從小就必需為了生存而長出「自己照顧自己」的樣子,我們稱之為「小大人症候群」。
那什麼是功能不良的家庭呢?
{DS}
家庭對於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健康家庭中的照顧者,不只能滿足孩子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具有滿足心理需求的功能,包括建立孩子對於人的信任、安全,以及情緒堡壘。
那什麼是功能不良的家庭呢?
在功能不良的家庭中,照顧者通常會有以下因素:酗酒、使用毒品、家暴、完美主義或過度專注於個人事業……等,但這也不是照顧者的錯,因為照顧者也有自己的議題跟狀態。總之,在這樣的情況下,照顧者無法滿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孩子自然從小就必需為了生存而長出「自己照顧自己」的樣子,我們稱之為「小大人症候群」。
約翰.弗瑞爾以及琳達.弗瑞爾在《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提到幾個小大人症候群的症狀:
1. 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2. 小時候常常沒人陪,總覺得沒有人在乎自己。
3. 只會微笑,害怕展現真實的情緒。
4. 老是在照顧別人,卻不善待自己。
5. 不知道如何與子女相處。
6. 困在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中。
7. 沈溺過去,害怕未來,對現在感到焦慮。
8. 工作讓人精疲力竭,找不到意義何在。
9. 從未感到滿足。
10. 渴望愛,但很少得到。
簡單的說,就是當人小時候因照顧者的狀態無法得到足夠的心理照顧而長出自己照顧自己的方式,就像可以照顧好自己的大人。
但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當小孩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很快的被「強迫長大」,所以在完成被交代任務上,通常都做得不錯,但卻很難真實地靠近自己與他人,往往都是在親密及人際議題上出了狀況才發現自己原來是有個人議題的→如果症狀很嚴重的話(比如與人靠近的議題)就必須要尋求專業協助。
其實,每個人的家庭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小大人症候群的現象,通常不外乎是小時候沒有被好好照顧(尤其是心理上的)而形成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
以我遇到的情況來說,這些人對於自己的感受用比較常用「否認或忽略」的方式應對,對事件的想法則多是「該怎麼把事情完成」,以至於有強烈的「掌控」慾望;而由於小時候沒有好的關係經驗,因此也會比較排斥在人際或親密關係中展露自己,看起來就像獨行俠,對關係中的彼此都造成困擾。
延伸閱讀
練習「不斷失去」的感受:當父母成了「老小孩」,避免不了的三條心路歷程
老覺得爸媽給我的孩子錯誤觀念!心理師傳授,如何讓「爺奶輩」搞懂,帶孫子該有的3個觀念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看見心理諮商中心,原文:被遺忘的小孩?小大人症候群介紹/看見心理 林杰勳心理師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