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媳婦感嘆:這不是我的家!而是他的家...心理師給婆媳關係的解方:學會「這樣做」找回自己的空間

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 撰文者: 黃惠萱2023-12-15

只是離開,無法痊癒
心有界線才能讓你在關係裡擁有自由和安全

離開了傷心地,卻沒有獲得安全與自由

「交往時跟他住家裡,我只在我們的房間活動,等他爸媽睡了,我才會去客廳,現在我們搬出來住,可我婆婆有鑰匙,常常不打招呼就過來,說是拿菜給我們,或是幫我們做點家事,他當然覺得沒什麼,我覺得這不是我的家,是他的家,我永遠都沒有自由。」小晴跟男友多年戀情,終於開花結果,步入禮堂,但她卻難以適應與新家人間過近的人際距離,在婚後情緒狀態惡化,因憂鬱而求助於心理治療。

小晴的父母在她小時就離婚了,分別另組家庭,未成年以前她在母親及父親的家裡輪流住過一段時間,談戀愛時,她跟穩定交往的對象同居,後來因為經濟和工作因素,他們一起暫住男方父母家,婚後小夫妻搬出來自己住,但長期寄人籬下的傷痕,讓小晴即使有了「自己的家」,還是沒能生出有家的安全感。

很多人會到晤談室裡學習面對自己的人際議題,有過童年創傷經驗的人,在關係裡常走兩個極端:一種人變得太在意別人眼光,為了遷就他人而失去自己,所以在關係裡永遠感到不自在另一種人為了避免受傷,在關係中習慣保持距離求安全,故而鮮少與人溝通及互動,難以建立起友善親近,能互相支持的人際圈,小晴是第一類,下面阿慧的故事則是另外一類。

「我很早就離開家了,自己住雖然孤單,但至少安全,不用每天提心吊膽;我一直不敢談感情,可能是擔心如果真的考慮結婚,我似乎得讓對方認識我的家人,我光想到要跟他們接觸就害怕,但我真不想回到之前那種日子。」阿慧的父親有酒癮,哥哥後來染上毒癮,兩個都有暴力傾向,媽媽離婚改嫁後很少跟她聯絡,阿慧是靠年邁的奶奶養大,奶奶過世後,她就幾乎不回家了。

阿慧珍惜自己得來不易的獨居生活,除了工作和生存必要的活動之外,她鮮少外出,也不做多餘的人際互動,她長期處於不自知的焦慮中,一直以社恐自居,不想深究自己內心的議題;她目前在非營利單位從事類似助人者的工作,因為對工作的熱愛,她與同事變成朋友,也想回頭到學校唸書,取得助人者的專業執照,她為了積極克服自己與人相處的焦慮而尋求心理治療的幫助。

分離不代表獨立,只有開始對話,才擺脫過去影響

表面上,小晴婚後的不適應,起因於婆婆拜訪的次數太頻繁,如果丈夫能和家人商量,尊重夫妻兩人獨立後的空間,創造彼此尊重且舒服的新距離,問題應該可以迎刃而解。但實際上卻沒這麼簡單,小晴無法順利將自己的想法跟丈夫溝通,因為她擔心先生會因此傷害婆婆,然後公婆會討厭她這個媳婦,接著先生會怪自己讓他跟原生家庭疏離,她有太多擔心,以致於無法好好跟丈夫或婆婆溝通。

小晴從小一直以來的創傷是「她在父親或母親的家庭裡,都得不到足夠的愛與重視」,所以在面對經由婚姻建立起的新的人際關係時,她太過在意丈夫與公婆的想法與感受,太少表達自己的意見與需要。

1
2
單頁閱讀
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

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

查看全部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現為行動心理師、人妻與人母、婆婆的媳婦、媽媽的女兒,希望用簡單的心理學理論,給更多女性支持與鼓舞。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