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無息偷走健康 癌症會發生恐是它害的 想防癌,不只要抗發炎,還要做到這關鍵

很多惡性腫瘤的發生都跟慢性發炎密切相關,如在二○二一年擠下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之首的肺癌,可能是因香菸、PM2.5等刺激引起肺部相關細胞的發炎,就有可能造成肺癌。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陳宛欣2024-03-01

癌症一直是全球主要死亡的原因之一,在台灣,癌症更是連續蟬聯十大死因之首,發生率或死亡率也逐年攀升。而癌症的發生原因可能為先天遺傳或是後天造成。在後天造成的原因當中,慢性發炎也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

發炎作用是癌化過程中的重要關鍵,慢性發炎一點一滴的侵蝕我們的身體,等到對身體造成損害時,通常修復難度也比較高。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醫師指出,定期健康檢查,也是預防癌症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為口述紀要:

慢性發炎環境產生細胞突變
造成癌細胞,最後變癌症

在談慢性發炎與癌症的關聯前,要先了解什麼是「發炎反應」。身體的發炎反應是一種自然的保護機制,當病毒或細菌進入、讓身體受到損傷或感染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防禦機制,分泌促進發炎的因子,並釋放到血液中,以對抗外來病原菌等敵人,之後便進行修復。

而這些促進發炎的因子同時會引發局部的紅、腫、熱、痛症狀,為「急性發炎反應」,若狀況持續數月或是數年以上,就可能是「慢性發炎反應」。然而若發炎狀況未緩解消退,導致身體長期處於慢性、低幅度的發炎狀態,就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如肥胖、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等。

為什麼慢性發炎和癌症有關?其實慢性發炎的環境中細胞不斷複製、增加, 難免會有一定比例的細胞產生突變、成為癌細胞,且慢性發炎的過程中,釋放的發炎物質以及自由基等,不僅威脅免疫功能,還可能刺激細胞生長與分裂,損傷原本正常的細胞結構,造成所謂的癌症細胞,最後就演變成癌症。

如上所述,因細胞在複製與再生的過程中出了差錯,較容易導致癌細胞的產生,所以可以發現目前較常見的癌症,容易發生在需要定期「破壞又再生」的器官上,如常需代謝的腸黏膜、呼吸道黏膜。另外,大腸相關的慢性發炎疾病,例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都可能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聯。反之,肌肉細胞不會像黏膜需要更新,因此發生癌症的機會就減少許多。

慢性發炎不只影響細胞的破壞與再生,一旦黏膜處碰到可能的致癌物質,也容易產生發炎作用,進而造成器官的異常狀態。

舉例來說,很多惡性腫瘤的發生都跟慢性發炎密切相關,如在二○二一年擠下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之首的肺癌,可能是因香菸、PM2.5等刺激引起肺部相關細胞的發炎,就有可能造成肺癌;胃癌的發生與胃受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造成胃部、胃黏膜慢性發炎;口腔癌的成因之一可能是因為抽菸、嚼檳榔、喝酒,而引起口腔黏膜慢性的發炎、潰爛;肝癌是慢性B型或C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紅肉、加工食物等刺激物影響大腸黏膜發炎,若在修復的過程中複製出錯,它就有機會變成大腸癌。

所以可以知道,讓人心懷畏懼的癌症,原本也是我們身體普通的細胞,卻因環境等外在刺激或細胞複製錯誤等因素,導致基因變異,造成細胞癌化。

改善飲食、生活習慣是基本
也別忘了定期做篩檢

因此想預防慢性發炎,平時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更是重要。除了均衡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外,也要有適當的紓壓與運動習慣。

但也由於慢性發炎通常沒有什麼症狀,不像急性發炎會產生的紅、腫、熱、痛,若想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態、預防疾病威脅,也可以透過「篩檢」得知並預防癌症。在診間我都會提醒符合國家篩檢標準年齡的患者去篩檢,過去也曾因為篩檢揪出好幾例大腸癌、B肝帶原者的案例,只要及早發現,就能趁早治療,以防後續更嚴重的健康影響。如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的五大癌症篩檢當中,其中一項就是大腸癌篩檢,補助五十至七十四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但是並非到了補助年齡才要去篩檢,若本身為某些疾病的高風險群,也要及早篩檢為佳。曾經擔任美國福斯電視台主播,美國前白宮發言人史諾在二○○五年被診斷出大腸癌,二○○八年因大腸癌復發過世,享年五十三歲。以他的事件為例,正因本身有家族病史,所以也需要及早篩檢,不建議等到五十歲才做檢查。

值班醫師 林名男
學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新樓醫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新樓醫院麻豆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北縣平溪鄉衛生所主任兼醫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
現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暨社區醫療部主任暨家醫部主任、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理事長、台灣健康醫學會常務理事

抗癌、抗發炎養生法:
1.吃原型食物:飲食以原型食物為主。
2.減少攝取加工食物:現代食物當中的添加物對於身體健康不見得有益處,因此盡量減少攝取含有加工、添加物的飲食為佳。
3.營養均衡且健康的飲食:避免油炸,建議攝取多色蔬果。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