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原來有分四種 ,中暑死亡風險有八成

不只在烈日下,其實只要在高溫潮濕、空氣不流通的戶外或室內,都有可能會有熱傷害風險。

不只在烈日下,其實只要在高溫潮濕、空氣不流通的戶外或室內,都有可能會有熱傷害風險。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陳宛欣2024-09-02

台灣的夏天炎熱又潮濕,人體若長期處在高溫環境、強烈日光照射,大量流汗且無適當防護措施,身體可能無法正常調節體溫,造成脫水、散熱困難、電解質不平衡,就容易發生熱傷害的情形。

熱傷害症狀輕微可能只是頭暈、感覺熱,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衛福部資訊更顯示,嚴重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三〇%至八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何清幼指出,可以透過適當補充電解質和喝水,預防熱傷害。以下為口述記要:

熱傷害等於中暑?從輕微到嚴重分4類型

中暑其實只是熱傷害的一個通俗名稱,而熱傷害可以分為四種主要類型: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熱中暑,這四種類型的熱傷害由輕到重,症狀和治療方法各不相同。熱痙攣是最輕微的熱傷害類型,當人體在高溫環境下出汗過多,且未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時,會導致肌肉抽筋。這種情況多見於小腿和手臂等運動量較大的部位。患者會感到肌肉疼痛和收縮,但體溫通常正常。此時,只需及時補充水分和運動飲料即可緩解症狀。

熱昏厥是指長時間暴露在高溫和高濕環境下,身體大量出汗且未能適當補充水分,導致脫水。此時皮膚血管擴張,血液聚集在周邊血管,腦部供血不足,導致暈倒。患者的皮膚可能濕冷、脈搏微弱,但體溫通常不會顯著升高。緩解熱昏厥的方法包括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平躺並抬高雙腿,並給予足夠的水分。

熱衰竭是一種更為嚴重的熱傷害類型。當身體在高溫和高濕環境下長時間活動,大量出汗導致嚴重脫水,水分減少達體重二%以上時,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脈搏加快和血壓降低等症狀。此時,患者需要立即停止活動,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並進行降溫處理。如果症狀持續或惡化,應及時就醫。

熱中暑是最嚴重的熱傷害類型,具有高致死率。當體溫調節中樞失效,身體無法排汗進行散熱時,體溫會急劇升高(可達四十度以上)。患者的皮膚乾燥且無汗,並可能出現神志不清、器官衰竭等症狀。此時,需要立即採取緊急措施降溫,如使用濕涼毛巾覆蓋皮膚或冷水浴等,並儘快送醫治療。熱中暑如果未能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永久性器官損傷甚至死亡。

兩招預防熱傷害 喝水降溫、補充電解質

預防熱傷害的關鍵在於保持良好的水分和電解質平衡,並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和高濕環境中。在炎熱的天氣中,應隨時攜帶水瓶定期飲水,並根據體重和活動量適當增加飲水量。

運動後或在高溫環境中活動時,應補充運動飲料以補充電解質。盡量避免在上午十點至下午兩點之間進行戶外活動,這段時間是一日中最熱的時候。如果必須外出,應穿著輕便、寬鬆的衣物,並戴上帽子或使用遮陽傘。在室內時,保持良好的通風,避免在高溫高濕且通風不良的環境中長時間停留。高溫天氣中,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並適量補充電解質。

另,孕婦、老年人、嬰幼兒、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腎臟病)者,以及肥胖者在高溫環境下更容易受到熱傷害的影響,這些人的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容易出現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因此,在炎熱天氣中需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若遇到身邊親友有嚴重的中暑狀況,可以先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鬆開患者衣物,使用電扇或冷氣散熱。患者如意識清醒,可採取最大散熱面積的姿勢-半坐臥,幫助散熱;若意識不清,則採取側躺姿勢,預防嘔吐造成的呼吸道阻塞或吸入性肺炎。接著靠濕涼的毛巾或淋水方式,使用冷水(約十五度)降低體溫。但要注意,不可將患者直接浸入冰水或使用酒精擦拭降溫,酒精會使體表的水分急速蒸散、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冰水也會使毛細孔收縮,反而無法達到排汗的效果。何清幼表示預防中暑產生嚴重併發症的三大關鍵為及早發現、盡速散熱、送醫。

值班醫師_何清幼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副院長
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常務理事

BOX:中暑危險係數測定法
危險係數=室外溫度(度C)+室外相對濕度(%) X 0.1
<30,安全範圍,只需正常作息
30-35,須注意水分補充
35-40,除須注意水分補充,應避免激烈運動
>40,要強制水分補充,且禁止午間戶外活動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