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的前兆是什麼?腎臟病初期症狀、飲食禁忌及預防方法總整理

早期腎病症狀不明顯,台灣腎臟醫學會提出腎病徵兆5字訣:「泡、水、高、貧、倦」,民眾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及檢視自身是否出現相關症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腎臟的位置及功能
腎臟病種類
腎臟病的原因
腎臟病的前兆是什麼?腎病初期及末期症狀
腎臟病高風險群及危險因子
慢性腎臟病分期
腎臟病飲食禁忌
預防腎臟病4方法
{DS}
腎臟病會導致腎臟無法有效過濾血液中的廢物、毒素及過多的水分。腎臟病可由多種因素引起,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未及時診治,甚至發展為腎功能衰竭,最終需以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來維持生命。腎臟病的前兆是什麼?腎臟病初期症狀及飲食禁忌以下整理說明。
腎臟的位置及功能
正常人有兩顆腎臟,形狀似蠶豆,位於後腹腔肋骨下緣的位置,每顆大小約拳頭般,重量約 125~150公克。腎臟的基本組成單位為「腎元」,每顆腎臟由100萬個腎元組成,而每個腎元依序由腎絲球、近曲小管、亨利氏管及遠曲小管連結起來。集尿管則連結所有的遠曲小管開口,將尿液收集到輸尿管而進入膀胱。腎臟的功能主要為清除廢物、代謝藥物、製造和分泌賀爾蒙、維持電解質與酸鹼度的平衡,以及調整水分、血壓,維持體液平衡。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指出,食物中的蛋白質與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會進入血液中,由腎臟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含氮廢物與過多的液體,每天過濾的液體約量160~190公升,其中約1~2公升會以尿液形式排出體外;除了過濾血中毒素,腎臟的功能還包括 釋放荷爾蒙(如腎素)幫忙調節血壓、 調節電解質(如鈉、鉀、鈣等)平衡; 釋放紅血球生成素(EPO)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以及合成活性維他命D幫忙維持骨骼鈣質和身體正常的化學平衡。
腎臟病種類
腎臟病種類繁多,糖尿病及高血壓等全身性疾病,都可以同時併發腎臟的病變。根據南門綜合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台灣常見的腎臟病種類,包括:先天性腎臟病、繼發性腎臟病、腎炎、血管性腎病變、腎小管間質腎病。
- 先天性腎臟病:發病年齡多在青少年時,如多囊性腎臟病,及具遺傳性的腎炎、尿道生長異常等。
- 繼發性腎臟病:續發於其他疾病產生的腎臟病症候群,如糖尿病、紅斑性狼瘡等。
- 腎炎:腎臟發炎之意,最常見原發性腎絲球腎炎。
- 血管性腎病變:如高血壓腎動脈硬化症。平均約有1/5的高血壓患者,最後會導致尿毒症合併症發生。
- 腎小管間質腎病:如腎結石、腎腫瘤、痛風、尿道或輸尿道狹窄等。
腎臟病的原因
依照腎臟病病程長短和病因的不同,可分為急性腎臟病(Acute Kidney Disease, AKD)和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前者若及時診治,多數患者可完全康復;後者則是由長期病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所引起,病情進展緩慢且難以逆轉,因此更需長期監控和控制。
- 急性腎臟病:或稱急性腎臟損傷,是指腎臟功能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通常在幾小時或幾天內出現症狀,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的病因包括:缺血性損傷、藥物或毒物中毒、感染、腎小管阻塞等。
- 慢性腎臟病:是指腎臟功能在長時間內逐漸衰退,通常超過三個月。這種病情的發展往往是緩慢的,並且通常會在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慢性腎臟病的主要病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多囊腎病、慢性尿路感染、腎小管間質病等。
腎臟病的前兆是什麼?腎病初期及末期症狀
由於腎臟無痛覺神經分布,早中期腎病症狀不明顯,出現症狀時多已晚期。然而,隨著病情的發展,腎臟功能逐漸衰退,可能會出現一些警示性前兆。針對腎臟病早期症狀,台灣腎臟醫學會提出5字訣「泡(尿液有泡泡,蛋白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供民眾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及檢視自身是否出現相關症狀。以下根據國健署「腎臟病保健手冊」資料整理說明腎臟病的症狀表現:
腎臟病初期症狀:尿液型態改變
- 上廁所頻率改變:頻尿、夜尿(夜間尿量增加,相對上廁所次數增加)
- 排尿時感到疼痛:排尿疼痛或燒灼感
- 尿液產生泡沫(蛋白尿):尿液泡沫濃密且久久不散
- 尿液顏色及份量產生變化:解血尿或是尿液排量減少
腎臟病初期症狀:身體不適症狀
- 水腫現象:下肢浮腫,用手指按壓皮膚會造成凹陷,且無法立即彈回
- 體重快速增加:體重平均每日增加0.5公斤以上
- 腰腹部疼痛:不明原因腰部、背部或下腹部疼痛
- 高血壓
- 貧血
- 皮膚搔癢
- 全身倦怠
腎臟病末期症狀
國健署表示,即使腎功能下降到只剩50%,除了幾種明顯的腎臟病外,多半無明顯臨床症狀;腎功能降到20%以下,健康可能出現嚴重問題;腎功能降到10~15%以下時,若沒有及時進行透析治療或換腎則可能危及生命。
整體來說,腎臟病末期症狀表現通常腎功能降到10%以下,體內有害廢物會大量堆積,可能會因高血壓導致頭痛、眼花,出現皮膚較乾燥,手足麻木等週邊神經病變,或是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導致貧血,臉色不佳、疲倦等,並可能引起心臟衰竭、肺水腫等併發症,而若因代謝性酸中毒則可能導致呼吸加快,甚至骨頭產生病變。
腎臟病高風險群及危險因子
腎臟病,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若未能及時發現並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腎功能衰竭,最終需要透析或腎臟移植。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及危險因子包括以下10種:
- 高血壓
- 糖尿病
- 心血管疾病
- 有腎臟病家族疾病史
- 代謝症候群
- 痛風
- 蛋白尿
- 65歲以上
- 抽菸
- 長期服用止痛藥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特別提醒,肥胖、糖尿病、65歲以上、高血壓、亂吃藥、痛風、腎臟病家族病史、抽菸等8大高風險族群,不該應無出現明顯症狀,就忽略罹患腎臟疾病的可能性。
慢性腎臟病分期
慢性腎臟病指的是腎臟因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此時腎功能已不可逆。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的定義,慢性腎臟疾病可分為5期:
階段 | 描述 | eGFR | 腎功能 |
stage 1 | 腎功能正常,但可能有腎臟損傷(如尿液中出現蛋白質) | ≧90 | 90~100% |
stage 2 | 腎臟損害,腎功能輕度喪失 | 60~89 | 60~89% |
stage 3a | 輕度至中度腎功能喪失 | 45~59 | 45~59% |
stage 3b | 中度至重度腎功能喪失 | 30~44 | 30~44% |
stage 4 | 腎功能嚴重喪失 | 15~29 | 15~29% |
stage 5 | 腎衰竭 | <15 | <15% |
慢性腎臟病以「eGFR(腎絲球濾過率值)」作為評估腎臟功能的指標,eGFR數值愈小代表腎功能愈差。stage 1~stage 3a為初期慢性腎臟病(early CKD),stage 3b~stage 5為末期腎臟病前期(pre-ESRD)。
腎臟病飲食禁忌
飲食控制在控管腎臟病中扮演相關重要的角色,適當飲食不僅能減輕腎臟的負擔,還有助於改善症狀、控制風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甚至延緩腎臟功能的進一步衰退。相對地,不當的飲食會加重腎臟的負擔,並加速疾病進展。以下整理腎臟病飲食禁忌:
- 高鹽食物
- 高鉀食物
- 高磷食物
- 高蛋白食物
- 高糖食物
- 高脂肪食物
- 酒精
- 大量水分攝取
預防腎臟病4方法
腎臟病,特別是慢性腎臟病(CKD),是一種逐漸進展的疾病,通常早期不會引起明顯症狀,因此很多人可能在未發現之前,腎臟功能就已經受損。雖然無法完全避免腎臟病,但通過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預防措施,可大大降低罹患腎臟病的風險,並延緩其進展。預防腎臟病,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提供4點建議:
- 均衡、健康的飲食:長期飲食不均衡、重口味、酗酒等等,可能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進而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
-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抽菸、不酗酒、不熬夜,養成良好的作息並維持運動習慣,維持良好免疫力,降低身體負擔。
- 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來路不明藥物,用藥前應諮詢並遵循專業醫療人員指示建議。若醫生有開立藥物切勿自行停藥。
- 定期檢測腎功能:腎功能會隨著年齡越大而下降,約在40歲之後,腎絲球過濾率每年下降約1個單位。自今(2025)年起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將年齡下調至30歲,建議及早掌握自身健康狀況,及早建立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
參考資料:國民健康署、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南門綜合醫院、腎臟病保健手冊、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延伸閱讀】
近6成慢性腎臟病確診已第三期!SGLT2抑制劑擴大健保給付,有助延緩26.6年進入洗腎
台灣腎病者超過200萬!想要腎臟健康,醫師教你看「雞生蛋」指數、避開這些飲食地雷~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