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別急著說「但是」!精神科醫師教你1個關鍵詞,讓人際更順、職場更順利

傾聽是一門學問,首要是耐心的培養,如果都是立即的、直覺的、缺乏聽進去別人的想發跟感受,就給人沒有同理心的冷漠感。溝通不僅是給予別人訊息,更是交換彼此的訊息、想法,跟感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嗯,對啊!」簡單三個字讓人際更正向,社會更美好
今天坐多元計程車,結果位置輸入錯了,雖然位置只差約200公尺,費用卻比平常多了10幾塊。一開始看到金額,就覺得怎麼跟平常不同,但直到上了車,司機跟我確認位置之後才發現。
其實多個十幾塊而已,不會放在心上,也沒再確認司機在系統上更新位置後,是否價格也更新。但是司機回我一句「差不多啦!」,我回:「真的有一點差別,我常坐。」,她又回「真的差不多啦!」。我當下就不想再多跟她講什麼,因為以精神科醫師的敏感度,大概知道接下來的交談都會是“卡卡的”,不會有好的互動。
這不是「顧客至上」那種傲慢的要求,只是單純說因為自己輸錯目標地,所以比較貴而已,她可以順手回「嗯,對啊!」然後就能繼續展開一段愉快的對談。
就像今天天氣超好,我跟運匠,還有管理員大哥談到「今天天氣真的太好,要是每天都像今天有多好。」他們不約而同都說「嗯,可是再過幾天就會很冷」。其實我比較期待的答案是偏正面的,向「嗯,對啊!真的應該出去走走,散散步也好,空氣品質今天感覺也很好,真是宜人的春天。」
談話的愉悅程度很重要,相互傾聽跟肯定
其實我沒有要針對計程車司機,只是因為我平常跟陌生人互動最多的就是「運匠」大哥、大姊們。大家真的可以試試,與其提出不同的意見,而非否定別人,或是加個「但是」之類的負向言語,談話會傾向可延續、愉悅的。
以前在製藥公司,每次跟老外的高階主管們開會,台灣的同事很喜歡講“but” 但是、“actually”實際上,就是反對高層提出來的目標,要講當地第一線的困難。但是每次聽到這兩個字,老外都在皺眉頭,好像是當他們不了解狀況,才會提出不合理的目標。一個處理不好,遠在英國倫敦的總部會把總經理、行銷處長直接叫去總部開會,回來了之後,隔一週再叫過去一次。
說「嗯,YES」先很難嗎?先站在高層的角度想,怒力彌補跟目標之間的差距真的不可能嗎?只是台灣的主管們,其實第一擔心的是,根據公司規定,達不到目標當年沒獎金,相當於屬下要損失10萬以上,他們也領不到甚至高達百萬的獎金,更不用講對在公司未來發展的影響。
當你打死話題的時候,自己的心態是想「否定別人」嗎?已經成為習慣嗎?
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台灣人,很奇怪的是,喜歡否定別人,甚至到把話題打死的程度。就算我是一個資深的精神科醫師,也常遇到病人對我的話持否定的態度。常常是我的話沒聽完,就「醫師,我不是這樣啦!」舉別人的狀況做例子,就「醫師,我沒有這樣」,先忙著不是、沒有,連話都沒聽清楚。
這個社會好像傾向“否定”別人,習慣講「不是這樣」「你的看法哪裡有問題」,而不是通盤了解別人的看法,思考是否有道理。更不輕易講「嗯,對啊!」,回到剛剛講的相互傾聽跟肯定,似乎在台灣較少見,甚至蠻少見的。
為什麼「否定別人」好像在台灣已經成為習慣?這是我個人的觀察,背後的原因應該很多,但是我們僵硬固執、缺乏肯定跟導引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有缺乏耐心。
有點耐心傾聽,或許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多點了解別人的能力
“耐心”在傾聽之中是最重要的,沒了足夠的耐心,往往會打斷別人的發言,過早提出個人的想法、不同的意見。除了讓人家覺得你不想溝通之外,也覺得不被尊重,乾脆關閉溝通的大門。
好的傾聽除了讓人跟自己愉悅,也可以學到新的知識,並增進對別人的了解,對人際關係很重要,也有助於自己的進步。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人為師可以廣建聞、瞭人性,是社會化跟成功的重要因素。
開始會比較吃力,需要一些學習
傾聽是一門學問,首要是耐心的培養,如果都是立即的、直覺的、缺乏聽進去別人的想發跟感受,就給人沒有同理心的冷漠感。溝通不僅是給予別人訊息,更是交換彼此的訊息、想法,跟感受。
所以好的傾聽跟學習很少能自然擁有,需要一些練習,包括交談過程中很好的自覺,尤其剛開始時提醒自己的自律。要提醒自己甚麼:
1. 不只是聽到對方的話,還要聽到對方的訊息、感受,跟需要。
2. 愉悅的言語、正向的情緒,跟適當的語言控制,包括聲音跟語調。
3. 從「嗯,對啊!」開始,講兩句延續對方的話題,等待對方的反應。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