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垢怎麼清最有效?5種水垢清潔劑與使用方法,教你5招防孳生

水垢的形成主要是由水中鈣、鎂等礦物質沉積所致,當含有這些礦物質的水經過加熱或蒸發時,會形成碳酸鈣(CaCO₃)和氫氧化鎂(Mg(OH)₂),附著在器具或管線內壁,形成水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水垢怎麼形成的?對人體有害嗎?
水垢怎麼清?5種水垢清潔劑
如何預防水垢孳生?
{DS}
水垢堆積在浴室、廚房、水壺內壁,不僅不美觀、減少物品使用壽命,還可能成為細菌的溫床!水垢怎麼形成的?對人體有害嗎?水垢怎麼清最有效?以下整理水垢清潔劑推薦。
水垢怎麼形成的?對人體有害嗎?
水垢的形成主要是由水中鈣、鎂等礦物質沉積所致,當含有這些礦物質的水經過加熱或蒸發時,會形成碳酸鈣(CaCO₃)和氫氧化鎂(Mg(OH)₂)等沉積物,附著在器具或管線內壁,形成水垢,常見於熱水壺、浴室水龍頭、水槽、牆壁等處。
雖然水垢本身對人體無直接危害,但長期累積可能影響家電壽命,並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間接影響健康。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指出,蓮蓬頭的出水孔每隔3個月就會積聚水垢,而未經清潔的蓮蓬頭,其細菌含量比較馬桶水更多,即等同於用馬桶水洗澡!這些細菌可能會透過蓮蓬頭噴出的自來水,滲入身體皮膚、頭髮、耳朵和眼睛,成為感染細菌的途徑。
延伸閱讀:「10大生活用品」成細菌溫床!重症醫:蓮蓬頭沒清潔=用馬桶水洗澡!教你5方法清潔蓮蓬頭
水垢怎麼清?5種水垢清潔劑
檸檬酸
檸檬酸(Citric Acid)是一種天然的弱酸,能有效分解水垢中的鈣鎂化合物。
清潔方法:將檸檬酸粉與水混合(約1:10比例),噴灑或浸泡在水垢處,靜置10至15分鐘後,用刷子或海綿擦拭,再以清水沖洗。
延伸閱讀:不只清水垢,還能去除衣物泛黃!「檸檬酸」的5種用法學起來,讓打掃事半功倍
小蘇打
小蘇打(碳酸氫鈉,NaHCO₃)具有輕微的研磨效果,能有效清除水垢。
清潔方法:將小蘇打粉與水混合成糊狀,塗抹在水垢上,然後用刷子輕輕刷洗,最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
延伸閱讀:檸檬酸去水漬、小蘇打清油垢..清潔三寶「小蘇打、檸檬酸、過碳酸鈉」11種用法全解析
白醋
白醋含有醋酸(Acetic Acid),能與水垢中的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使水垢軟化並容易清除。
清潔方法:將白醋與水按1:1比例混合,噴灑或浸泡在有水垢的區域,靜置約30分鐘後,用刷子或布擦拭乾淨,最後用清水沖洗。
鹽巴+牙膏
食鹽不僅是必備調味料,也是居家清潔好幫手。家事達人陳安祺分享,顆粒狀的鹽,帶有研磨效果,可去掉污垢,因此舉凡需要研磨才能除掉的污垢,鹽都能派上用場。不只是浴室、水龍頭和水槽上的水垢,連咖啡漬、茶漬也都可以清除。
而牙膏具有細微的研磨顆粒與清潔成分,對於輕微的水漬和水垢可產生一定的去污效果,適合用來清除藏有水垢的小隙縫,再加上鹽可增強去污力。
清潔方法:取少許鹽與牙膏(約擠1公分),將其全部混合後,直接抹在水龍頭上。靜置10至15分鐘,再以菜瓜布或海綿刷洗即可。
延伸閱讀:行李箱外殼黑黑的髒污清不掉?竟然用「牙膏」就能把污垢清乾淨
市售除垢劑
市面上販售多款專門除水垢的清潔劑,成分多含有更強效的酸性成分,如鹽酸(HCl)或磷酸(H₃PO₄),適用於嚴重水垢累積的設備,但使用時需注意安全,戴上手套並確保通風。
清潔方法:請先閱讀產品說明,確保適用於目標表面。戴上手套,保持通風,依照產品建議的比例,將除垢劑倒入清潔區域,靜置5至10分鐘後,使用刷子或海綿輕輕擦拭,最後用大量清水沖洗乾淨,避免殘留化學成分。
如何預防水垢孳生?
以下整理5種方法能夠幫助減少水垢孳生,維持家中潔淨與健康的環境。
定期清潔
每週使用白醋或檸檬酸溶液擦拭水龍頭、熱水壺內壁,避免水垢累積。
定期保養
家事達人「我是佐藤SATO」分享,清除水垢之後,建議在浴室玻璃塗抹一層洗髮精稀釋液(2500c.c.的自來水混合約一顆黃豆大小的洗髮精),能讓玻璃更亮晶晶、不留水痕,並預防水垢生成。
保持空間乾燥
每次使用後立即擦乾浴室、廚房等容易積水的區域,避免水垢形成。
使用軟水器
當水中含有較高濃度的鈣、鎂離子,即「硬水」,這些離子遇到熱能或蒸發時,會形成不溶於水的碳酸鈣和氫氧化鎂,附著在水龍頭、水槽或牆壁上,進而產生水垢。台灣的自來水因區域不同,硬度也有所差異,特別是在浴室和熱水系統中,硬水會更容易產生水垢。透過使用家用軟水器,可以有效降低水的硬度,減少水垢生成,也延長家電壽命。
延伸閱讀:超商「礦泉水」也有天然不天然?還分軟水跟硬水?喝太多會腎結石嗎?「礦泉水」7大迷思大解析
減少熱水使用時間
熱水容易加速水垢的形成,減少使用熱水的時間,水垢產生的機率也會降低。
參考資料:
我是佐藤SATO
潔客幫|除水垢絕招
使用軟水器有什麼好處?
鹽是天然去垢、清潔劑 居家妙用大公開
延伸閱讀
浴廁大掃除必看》只用小蘇打不夠...廚房紙巾、保鮮膜竟是除黴神器!對付黴菌、水垢、磁磚的全攻略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