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有什麼徵兆?6症狀、各期別存活率及治療5選擇

直腸癌,直腸癌症,直腸癌原因,直腸癌徵兆,直腸癌存活率,直腸癌治療,痔瘡直腸癌

直腸是連接大腸與肛門的重要腸段,位在肛門向上約12~15公分,負責糞便的暫時儲存與排便反射的調節,直腸壁具良好彈性,可容納約300~500毫升的糞便。當惡性腫瘤發生於直腸,即稱為「直腸癌(Rectal Cancer)」。(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2025-06-17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直腸癌位置、定義及原因
直腸癌有什麼徵兆?出現6症狀恐已中晚期
直腸癌怎麼檢查?年齡與篩檢
直腸癌能活多久?各期別五年存活率
直腸癌治療選擇
直腸癌一定要切除肛門嗎?

{DS}

根據癌症登記統計,大腸直腸癌連續多年高居台灣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前段班,每年約有超過6,000人因此失去生命,平均每31分鐘就新增1位確診者。特別是直腸癌,由於位置接近肛門,早期症狀容易與痔瘡混淆,導致許多病患確診時已進入中晚期,錯失黃金治療期。直腸癌有什麼徵兆?一文帶你完整了解直腸癌症狀、風險因子、篩檢與治療選擇。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直腸癌位置、定義及原因

直腸是連接大腸與肛門的重要腸段,位在肛門向上約12~15公分,負責糞便的暫時儲存與排便反射的調節,直腸壁具良好彈性,可容納約300~500毫升的糞便。當惡性腫瘤發生於直腸,即稱為「直腸癌(Rectal Cancer)」;若腫瘤位於更上方的結腸,則稱為「結腸癌(Colon Cancer)」,兩者合稱為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接受「良醫健康網」專訪指出,直腸癌通常發生在50歲以上族群,男女比例各半。但是,近年來由於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的西化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加上遺傳基因的影響年輕型大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部分患者甚至不到30歲就確診。

【推薦閱讀:愛吃燒烤、不運動...大腸直腸癌年輕化!醫師揭大腸癌「9大危險因子」,「這3種人」30歲起就要做健檢

直腸癌有什麼徵兆?出現6症狀恐已中晚期

陳自諒院長表示,直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最常見的「血便」也容易與痔瘡混淆,導致病患延誤就醫。臨床常見患者誤以為是內痔出血,自行至藥局購買痔瘡藥膏使用,拖延數月甚至半年才就醫,等到接受大腸鏡檢查時,病灶往往已是第三期或更晚期。

若出現以下6大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檢查:

  • 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交替,且時間持續超過2週
  • 血便、黏液便
  • 持續腹脹與腹痛
  • 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疲倦
  • 糞便形狀異常,如大便變細、變扁或呈鉛筆狀
  • 裡急後重,排便後仍有便意

直腸癌怎麼檢查?年齡與篩檢

由於直腸位置靠近肛門口,較易藉由肛門指診或內視鏡檢查發現,因此在臨床上的診斷比例相對較高,約占所有大腸直腸癌的三分之一。目前健保制度提供45歲以上民眾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一旦呈現陽性結果,即可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釐清是否存在息肉或惡性病灶。

此外,陳自諒院長建議以下3大高風險群應從35歲起定期篩檢

針對大腸息肉,陳自諒院長進一步說明,大腸鏡檢查若發現息肉需依其性質進行後續處置,如確認為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建議立即切除並定期追蹤;若為增生性息肉且小於0.5公分,可視為低風險病灶,每5年追蹤一次

【推薦閱讀:預防大腸直腸癌!「大腸鏡檢查」多久要做一次?這類人20+以上就要做!醫公開定期篩檢原則

直腸癌能活多久?各期別五年存活率

直腸癌為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一,若能及早發現與接受完整治療,存活率可大幅提升。直腸癌依據癌細胞侵犯深度與是否轉移,可分為四期,各期預後差異顯著:

直腸癌分期定義五年存活率
第一期(Stage I)腫瘤侷限於直腸黏膜與肌層,未轉移接近100%
第二期(Stage II)腫瘤穿透腸壁但未侵犯淋巴結93%
第三期(Stage III)癌細胞已侵犯淋巴結但未遠端轉移77%
第四期(Stage IV)已有遠端轉移(如肝、肺)

約 10%~50%,依治療反應而異


*五年存活率數據來源: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陳自諒院長提供。

陳自諒院長強調,即便是已轉移的第四期患者,若能藉由放化療縮小腫瘤、爭取手術機會,五年存活率仍有機會達5成以上。其中,提高存活率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與多專科協作治療。

直腸癌治療選擇

直腸癌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與免疫療法,其中許多患者會接受術前或術後輔助治療,以提升存活率、降低復發率與改善生活品質。以下整理說明直腸癌的治療選擇:

直腸癌治療:傳統開腹手術

雖近年微創手術已逐漸普及,但若腫瘤體積大、侵犯鄰近器官、曾接受過多次腹部手術,腹腔沾黏嚴重、需要合併其他重大手術(如膀胱、子宮切除)、急診狀況,如腸阻塞或腸穿孔等情況,傳統開腹仍是必要且安全的選擇。

相較於腹腔鏡與達文西微創手術,開腹手術的恢復期較長、傷口較大,但視情況仍具備視野清晰、操作直接等優點,有助於精準切除腫瘤並處理併發症。

直腸癌治療: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可分為腹腔鏡手術與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腹腔鏡手術透過數個小傷口進行操作,具有創傷小、疼痛感低與恢復期短等優勢;達文西手術則提供高解析3D立體視野與靈活的機械手臂,能在狹小骨盆腔中精準操作,有助於腫瘤完整切除與保留神經結構,適用於低位與超低位直腸癌患者,可顯著提高手術保肛率

直腸癌治療: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可分為術前放療與術後放療。前者指的是在手術前施行,目的是縮小腫瘤、提升切除率,特別適用於第三期以上或腫瘤靠近肛門的患者;後者則針對手術切緣不乾淨、有高風險復發特徵者,減少局部復發。

放射治療是直腸癌的重要輔助療法,特別針對中、低位與超低位直腸癌患者,經常與化學治療合併,稱為術前放化療。術前放療的最大目的在於縮小腫瘤體積,以增加腫瘤可切除性,與提升保留肛門的可能性,尤其是位於骨盆腔深處的超低位腫瘤

直腸癌治療: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是針對癌細胞可能全身擴散的系統性治療,依使用時機分為術前輔助性化療,常搭配放療進行,縮小腫瘤體積、提高手術可行性,以及術後輔助性化療,適用於第三期或有淋巴轉移、高危險特徵患者,目的在於清除殘存癌細胞,減少遠端轉移。此外,若為無法手術的晚期患者,化療亦可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延緩病情進展、緩解症狀

直腸癌治療: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

近年癌症治療邁入精準醫療時代,透過腫瘤基因檢測,可辨識特定基因變異,進一步評估是否適合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量身打造個人化治療策略,提升療效並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第四期患者因癌細胞已遠端轉移至其他器官,治療以化療與標靶治療等全身性治療為主,之後視患者腫瘤縮小狀況,再進一步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能性

直腸癌一定要切除肛門嗎?

不一定。罹患直腸癌,是否需要切除肛門,主要取決於腫瘤分期、位置、是否有遠端轉移及病患整體健康狀況等等因素。此外,雖然結腸癌與直腸癌皆屬大腸癌範疇,但直腸癌的手術難度明顯高於結腸癌,主要因直腸位於骨盆腔深處,周圍環繞重要的神經與血管組織,加上手術視野狹窄,尤其男性與肥胖患者的骨盆腔更狹小,進一步增加手術難度。

其中,腫瘤距離肛門口六公分以內的「超低位直腸癌」,因靠近肛門括約肌及直腸肛門吻合線,手術難度更高。術前需精確評估腫瘤的位置、大小與侵犯深度,並在治療規劃中同步考量是否能保留肛門、泌尿與性功能,以兼顧癌症治療效果與病患術後生活品質。

直腸癌,直腸癌症,直腸癌原因,直腸癌徵兆,直腸癌存活率,直腸癌治療,痔瘡直腸癌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表示,直腸位於骨盆腔深處,周圍環繞重要的神經與血管組織,加上手術視野狹窄,手術難度更甚結腸癌,其中以腫瘤距離肛門口6公分以內的「超低位直腸癌」,因靠近肛門括約肌及直腸肛門吻合線,手術難度更高。(圖/賴建宏 攝)

若必須切除肛門、改以「永久人工肛門(造口)」排便,現在的造口技術和產品設計已大幅進步,設計得隱密、黏性佳、除臭功能好,大多數患者術後1~2個月內就能恢復正常社交與工作,甚至參加運動、旅遊活動,保障患者的生活品質。

陳自諒院長強調,直腸癌的治療策略以「多專科團隊整合」為核心,經大腸直腸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麻醉科、影像醫學科與病理科等多專科團隊密切合作,從影像診斷、腫瘤分期、術前放化療與麻醉評估,到手術執行與術後病理報告,整合各科專業意見,為患者擬定最合適的治療策略,以提升整體療效,並降低併發症風險,落實精準醫療精神。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諮詢專家:陳自諒醫師

學歷:
國立交通大學高階管理學研究所碩士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副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部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美國佛羅里達州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大腸直腸肛門外科研究員
美國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學會國際顧問委員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
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指導教師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