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20~40歲!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整理

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發炎性腸道疾病原因,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

定期進行的大腸鏡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炎症相關的癌變或其他異常,以便及時進行處理。(圖/李柏賢醫師 提供)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2024-10-23

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
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 vs 潰瘍性結腸炎
發炎性腸道疾病原因
發炎性腸道疾病診斷方式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
Q1: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腸躁症如何區分?

{DS}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 IBD) 好發學生、上班族等20~40歲青壯年族群,因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會引起嚴重腹痛、 血便,反覆發作且無法根治,讓患者苦不堪言。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解析。

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 是因自體免疫系統失調,攻擊腸道黏膜或內壁,而引起的腸組織發炎和損傷。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見臨床症狀,包含:

  • 腹瀉
  • 腹痛
  • 血便
  • 黏液便
  • 貧血
  • 體重減輕

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 vs 潰瘍性結腸炎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依侵犯部位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指出,免疫系統若只攻擊大腸表皮的黏膜層,造成連續性發炎,屬潰瘍性結腸炎;若攻擊口腔到肛門,且不只黏膜層,更達到深層的全層組織,造成跳躍性發炎、穿孔、瘻管、腹腔內膿瘍,則屬克隆氏症。

然而,兩者出現症狀的頻率還是有些差異,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黏液便、血便為主,克隆氏症則以右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

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發炎性腸道疾病原因,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

克隆氏 vs 潰瘍性結腸炎(圖/腸治久安協會 提供)

李柏賢進一步說明,「正常人的腸道像是大理石地板,表面光滑、平整、充滿血管,可吸收水分。IBD病人的腸道黏膜因發炎、潰瘍,腸道破了千百萬個小洞,血管暴露造成出血、噴血,腸道如同鄉間泥巴路、凹凸不平、積水、滲血,易有細菌感染。」嚴重且沒接受及時、有效治療的克隆氏症患者,隨著潰瘍變深、範圍變大,就可能造成腸子穿孔以及瘻管。腸子通到膀胱的瘻管,會導致小便有菜渣以及反覆泌尿道感染;若是腸道的瘻管通往陰道、陰囊或是肚皮,則會造成導致陰道、陰囊、皮膚上出現小洞及糞便排出,就如同許多病友說的「肚破腸流」。肛門周邊的瘻管使病友出門必須用衛生棉和護墊,又要擔心旁人異樣的眼光,很大程度影響生活品質。

至於,潰瘍型腸炎雖然只侵犯大腸及直腸,但是直腸為最常見發炎的部位,因此往往會有排便急迫感以及裡急後重的感覺,出門就擔心找不到廁所,急性期都必須包尿布,因而懼於社交、應酬,也影響學業及工作。

發炎性腸道疾病原因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20~40歲青壯年,另一好發年紀高峰落在65~75歲。李柏賢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成因複雜,目前研究顯示發炎性腸道疾病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 基因
  • 西化飲食
  • 食品添加物
  • 環境污染
  • 腸道菌叢改變

以往西方國家IBD盛行率高,但近年亞洲國家發生率急遽上升。然而,亞洲人的基因並無快速改變,因此推測亞洲飲食從早年以原型食物為主的飲食型態轉向西化,以及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可能是IBD病友在亞洲快速增加的原因。

另依長庚醫院分析2016至2020健保資料庫,國內IBD盛行率從2016年的十萬分之15,至2020年增至每十萬有20人。若僅看取得重大傷病卡的IBD病患數,更從2020年2595張成長至2024年八月的7698張,四年成長兩倍,還有更多的病友並未持有重大傷病卡,因此這個數字應是遠被低估。

發炎性腸道疾病診斷方式

發炎性腸道疾病診斷方式除了臨床病徵與病史,也會使用到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化驗。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初期易被當成急性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合併痔瘡出血,長期若未妥善控制,會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腸癌風險。

李柏賢說明,定期進行的大腸鏡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炎症相關的癌變或其他異常,以便及時進行處理。而大腸鏡追蹤的主要目的是評估治療效果,確認是否達到內視鏡黏膜癒合(黏膜炎症的完全消退,表現為黏膜表面恢復正常的粉紅色,血管結構清晰可見,無出血、潰瘍或糜爛),以及早期探測惡性病變。

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發炎性腸道疾病原因,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

正常大腸黏膜內視鏡外觀:正常的大腸黏膜在內視鏡下呈現粉紅色,表面光滑且具有自然的血管紋理。黏膜表面沒有出血、糜爛或潰瘍。(圖/李柏賢醫師 提供)

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發炎性腸道疾病原因,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的大腸鏡表現:潰瘍性結腸炎內視鏡檢查顯示黏膜嚴重發炎、紅腫、潰瘍、出血,以及血管消失。這種發現表明疾病發炎嚴重度高,需要積極治療。(圖/李柏賢醫師 提供)

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發炎性腸道疾病原因,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

克隆氏症迴盲瓣潰瘍:克隆氏病中,迴盲瓣區域是常見的侵犯部位,潰瘍深且邊緣不規則,周圍黏膜可能出現腫脹和充血。(圖/李柏賢醫師 提供)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傳統治療與進階治療。傳統治療包括5-ASA、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等3類藥物;進階治療包括大分子的生物製劑與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截至今(2024)年9月底,政府核准用於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進階藥物中,克隆氏症有7種成分,潰瘍性腸炎有11種成分,其中納入健保給付進階藥物,克隆氏症有5種成分、潰瘍性腸炎有6種,若患者符合給付條件,估計一年可省30~50萬元藥費。

李柏賢指出,目前IBD的治療目標為「內視鏡黏膜癒合」,可降低復發、住院、手術、併發症以及癌症等風險。而未來更高的治療目標則包含,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到組織學癒合、疾病清除;克隆氏症症患者治療到全層癒合,帶來更好的預後以及更少的復發率。

不過,相較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進階藥物因為較晚上市,健保面臨財務負擔,對此疾病的給付條件與年限都較嚴格,一次僅給付一年,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則有兩年或以上。然而目前政府僅給付一年的進階治療,治療驟停恐再度復發,造成頻繁就醫、住院、手術。而長期腸道反覆發炎更是會大幅增加腸癌風險。

對此,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秘書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表示,現行健保給付的療程限制,雖然在短期內看似能節省藥費,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導致更高的直接和間接社會成本,呼籲政府放寬治療療程限制,以幫助病人更好地控制疾病,維持生產力、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

因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慢性病,隨盛行率增加,病人數逐年累積,需要全方位照顧。顏旭亨指出,除了達成治療目標,跨科團隊的照護也是一個重要趨勢。通過腸胃科、外科、營養師、護理師、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等專業的支持,可以更全面地協助病友及其家屬,提供更完善的疾病照護。

Q1: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腸躁症如何區分?

兩疾病都會造成肚子痛和拉肚子,因此發炎性腸道疾病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不過,腸躁症是與壓力有關的功能性疾病,多在白天或有壓力時腹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肚子痛就會緩解。李柏賢提醒,「民眾若是半夜腹痛痛醒、合併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大於三個月等警示症狀,應進一步就醫接受檢查。」

資料來源:腸治久安協會

【延伸閱讀】
腸躁症不能吃什麼?什麼水果不能吃?可以吃益生菌嗎?腸躁症飲食禁忌全攻略
便便很臭,可能是「含●食物」吃太多!盤點「大便很臭的6種原因」:恐與腸癌有關...6方法助改善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