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長者在家就能洗腎!林口長庚推遠腹膜透析、遠端監測與創新輔具,助力洗腎安全兼護心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18日舉辦「高齡居家腹膜透析 so easy」記者會,分享如何透過創新照護制度與團隊支持,協助年逾九旬的洗腎病人選擇居家腹膜透析,活出有品質的老後生活。(圖/林勻熙 攝)
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此外,國內透析人口也快速老化,平均透析起始年齡已達68歲。如何打造健康台灣、降低腎臟病相關醫療負擔,以及讓年長腎友獲得良好的透析照護成為醫療新挑戰。對此,台灣推動委員會認為「提高居家腹膜透析比率」是關鍵方向之一。
腹膜透析vs血液透析 一表看腹膜透析種類
透析方式主要分為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前者,患者可居家執行;後者則須至醫院,一星期約需到院三次。然而,過去認為腹膜透析較適合55歲以下患者。對此,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系陳永昌主任指出,只要有適當的支持系統與照護團隊,年長者一樣能正確操作透析裝置,在家中安心完成治療。
目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約有380名腹膜透析病友,其中65歲以上約占四分之一。為提升病友與家屬對腹膜透析的認識,林口長庚積極推動衛教,並自2019年起,針對使用全自動腹膜透析機的病人導入遠端監測系統,搭配主護制度,由護理師定期追蹤病人透析狀況與數據,讓病人在操作過程中更有信心。
針對腹膜透析的種類,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顏介立進一步說明:
全自動腹膜透析(APD)-機器洗 | 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CAPD)-手動洗 | |
換透析液方式 | 機器換 | 手換 |
操作頻率 | 每日接1次 | 每日換液3~5次 |
時間需求 | 利用睡覺時間邊睡邊洗,機器執行8~10小時 | 每日約20~30分鐘 |
靈活性 | 白天自由,睡前接上機器 | 外出、旅遊時方便攜帶 |
環境設備需求 | 與床高度差不多的平台 | 清潔及光線充足的環境 |
適用人群 |
| 無法接受機器透析者 |
腹膜透析助高齡者減少心血管風險 住院與死亡率皆顯著下降
顏介立援引林口長庚團隊針對健保資料庫的研究指出,在進行傾向性評分(Propensity Score)配對後的48,803名新進入透析的老年患者中,相較於血液透析,接受腹膜透析者的心血管疾病住院風險下降26%;且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下降高達38%,具高度統計顯著性。
顏介立強調:「這些結果顯示,腹膜透析不僅能提升高齡者的生活自主性與彈性,更可能在醫療實證上帶來實質的生存效益,特別是對於原本就處於心血管高風險族群的長者而言,是值得優先考慮的選項。」
不過,有些病人原本能順利自行操作腹膜透析技術,但隨著年紀增長,病人開始出現手部顫抖、視力不佳等情形。這些病人其實仍具備自我照顧的能力,但卻因老化症狀容易在換液過程中發生失誤,進而導致感染,被迫退出治療。
林口長庚護理團隊注意到此類病人,自行開發「創新換液輔具」,專利化的管線接頭設計,減少視力退化帶來的困擾,透過此輔具大大提升長者居家透析的安全性,讓原本因為手部顫抖、視力變差的病人也能順利接管,繼續進行腹膜透析治療且不用依靠別人!


▲使用換液輔具CAPD操作步驟。(圖/林勻熙 攝)


▲使用換液輔具APD連接透析液操作步驟。(圖/林勻熙 攝)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腹膜透析中心組長支玉鑫現場操作使用換液輔具APD連接透析。(圖/林勻熙 攝)
腹膜透析的見證者!93歲于阿公守住生活品質與行動自由
現年93歲的于阿公在7年前開始接受腹膜透析。于阿公的兒子表示,父親因長期服用止痛藥,導致腎功能逐漸惡化。當醫師建議考慮洗腎時,家人陷入抉擇:是固定每週三、每次四小時的血液透析?還是可以每天在家進行的腹膜透析。從事教育工作的兒子、于老師説:「我們並沒有抗拒治療,而是反覆討論哪一種方式比較適合他(于阿公)的生活型態。」
「他不是一個可以被綁在醫療院所四小時的人」于老師解釋,父親是一個熱愛戶外的人,喜歡走進自然、看夕陽灑在稻田上的光彩;對他來說,與自由為伍,是生活的底色。因此,家人最終選擇了時間較自由彈性的腹膜透析。
于阿公之所以能夠成功執行在家腹膜透析,最大的關鍵是有一位願意承擔照護責任的伴侶。今年80歲的于媽媽,從一開始便主動承擔操作任務。雖年歲漸長,但她仍堅持親手為丈夫完成每日的透析流程。她淡淡地描述卻展現出無比韌性:「透析管『扣』一下就完成了」。
于老師則成為母親的後援部隊。遇到機器堵塞、引流異常時,于老師會負責處理說明書與技術說明。現在,于阿公與80歲的太太彼此照顧,是醫療團隊口中的「模範夫妻檔」。護理人員笑稱:「他們的樂觀與配合度,是我們推動高齡腹膜透析最棒的示範。」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