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續》:嚴肅的議題奇幻說

《續》在2025年榮獲第五屆大和獎社會組微電影佳作,對李妤芊(左)而言是重要的生涯里程碑;作為指導老師,李建成(右)表示自己盡量不干涉同學的拍攝方向,而是在現場適時提供輔助。

植愛植愛 撰文者: 植愛2025-07-04

器官捐贈這個議題嚴肅而重大,有時就連最親密的家人,反而更難以開口談論,甚至仍有不少人抱著誤解的觀念以對。或許藉由相關戲劇的播出,可以讓更多人持續關注這個議題,並開啟為生命做出決定的討論話題,使生命的價值能夠更加不同凡響。

大學時主修人文與資訊學系,專攻數位典藏的李妤芊,畢業後誤打誤撞進入一家動畫電影製作公司。她從業界實作開始摸索鏡頭語言,並在參與一部動畫電影後,深刻體會到創作的魅力。這份熱情驅使她決定重回學府,在台藝大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尋找屬於自己的電影語言。她與器捐病主中心合作的微電影《續》,細膩傳遞「生命會繼續」的溫暖訊息,也為她開啟了電影人生的下一道大門。

李妤芊與器捐病主中心合作的微電影《續》,細膩傳遞「生命會繼續」的溫暖訊息,也為她開啟了電影人生的下一道大門。

產學合作,增加拍攝吸引力

在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教授兼推廣教育中心主任李建成的研究室裡,滿滿是他收藏的手持攝影機,他一邊教李妤芊怎麼使用,一邊分享拍紀錄片的心得。談起影創所學生合作製作的《續》?他開玩笑地說:「當老師不能管太多,管太多就被討厭。」

事實上,他正是促成器捐病主中心與台藝大影創所合作的要角。李建成解釋,2年前,他受器捐病主中心之邀擔任徵片比賽評審,但因為當時正值學生放長假,甄選的時間也很短,以致於徵件乏人問津,器捐病主中心直接邀請李建成老師帶領學生團隊進行當年度的微電影拍攝,也就是2024年雙方第一次發表的《餘暉》,內容描述安寧緩和故事,而成果也頗獲器捐病主中心賞識,促成下一次產學合作。

影片製作規模可大可小,學生團隊礙於經費限制,影響器材與場地租借,以及演員、工作人員薪水,通常設定2、3天完成拍攝。為提升拍攝效率,器捐病主中心與臺藝大影創所的第二年合作提早作業,最後從學生提案的6個劇本中選出劇情奇幻、吸引人,而且完成度相對高的《續》。作為推手,李建成的策略是讓甄選上劇本的人擔任導演,藉此增加徵件誘因,而其餘影創所同學也一起拍攝,共同組成製作團隊。

「不管是導演或各層級技術,影創所學生本來就有拍攝影片的能力,對我們來講,這個合作案能給學生實習的機會,是很難能可貴的,許多單位寧可將經費交付業界的製作公司執行,但器捐病主中心願意和我們一起訓練學生。以台藝大目前的水準,相信中心應該也是滿意成果的。」

李妤芊設定劇情以小朋友的視角切入來看待器官捐贈的議題。圖/器捐病主中心

劇情片出發,解放想像與觀感

根據李建成的研究與拍攝經驗,他認為紀錄片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完成,建議採取劇情片形式,並且盡量簡化訊息。不管是器捐或者宣導其他議題,減少理念解說有助於增加大眾的吸引力。「第一年合作時,我很擔心會拍成簡介影片,器捐病主中心希望我們在影片中置入較多宣導資訊,但劇情發展到這些片段時,也會是最沉悶的。所以第二年我們改變做法,凝聚共識這部片沒有刻意要拍成宣導影片,而是要透過這個故事,讓大家有對議題先產生興趣、累積基本概念,如果有興趣,觀看者會主動搜尋資料。引導觀眾觀看,才是這部影片最重要的任務!」

《續》的導演與編劇李妤芊表示,受到拍攝《餘暉》的同班同學鼓舞與分享經驗,她設定劇情跳脫《餘暉》以高齡者的角度切入,而是用小朋友的視角來看待器捐議題。「我一開始也曾因為《善終三法》議題太過沈重、嚴肅,不知道從何著手,後來意識到,其實我們拍片不妨往跳脫現實的劇情發展, 這樣更能轉向溫馨的方向,讓全家大小都更輕鬆地認識議題。」

她也透露,自己在約十年前就曾簽署器捐意願,因為認同這個主題,加上想把握有經費贊助的拍片良機,所以參與本次劇本徵選。「我有研究過器官捐贈,我也有器捐卡。人死後什麼都帶不走,如果我的器捐能遺愛人間,幫助別人好好活下去,我就會盡量留下來。」宣導影片是否有效益,也許李妤芊自身就是明顯的例證。她分享,自己小時候在大愛台看過類似安寧、器捐的情節。「當時我有跟家人聊過器捐,我們家其實觀念還蠻開放的,媽媽說:『人死後,遺體燒一燒就沒了,如果你可以把你自己的某一部分留下來幫助其他人的話,其實是很棒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家從小就是教育鼓勵器官捐贈。」

影創所團隊也諮詢雙和醫院,並選在雙和醫院拍攝,也獲得許多醫護人員的指導。圖/器捐病主中心

扎實田野,讓醫療片符合專業

《續》描述一個頑皮的小男孩因意外從高處跌下腦部重傷後,面臨腦死的狀態,與此同時,醫院中有另一名虛弱的小女孩在等待器官捐贈。李妤芊表示,因為自己出身單親家庭,所以通常寫劇本或是創作作品時,傾向發展母子或母女關係。劇中的2個小朋友都給人天真、樂觀的感覺,雖然最後採開放式結局,但有設計彩蛋,暗示女孩重獲新生。

為了讓器官捐贈細節流程更符合專業,李妤芊在寫劇本之前,先行展開大量田野調查工作。她想起自己一名學妹是萬芳醫院的護理師,聯絡後,她從萬芳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獲得許多相關資料,了解等待器捐的病患人數相關數據,以及器官捐贈的過程等資訊。影創所團隊也邀請雙和醫院擔任協辦單位,並選在雙和醫院拍攝,獲得醫護人員的指導,以示專業度。

李建成表示,《餘暉》場景設定在亞東醫院,《續》則是雙和醫院擔任醫療顧問,並提供醫院空間進行拍攝。對學生而言,不必另租場地,是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也更有利大家理解醫院是如何運作器捐工作。「不管是設備,或者現場導戲、工作人員編制,我們都是用業界標準去要求同學,製作團隊約30人,也常有同學來醫院探班,我們是很有溫度的團隊。」

李建成表示,不管是設備,或者現場導戲、工作人員編制,我們都是用業界標準去要求同學,製作團隊約30人,也常有同學來醫院探班,我們是很有溫度的團隊。

堆疊感情,學會妥協的藝術

作為指導老師,李建成表示自己盡量不干涉同學的拍攝方向,而是在現場適時提供輔助。「拍片本來就是一種妥協的藝術,你不可能完完整整達到你本來的期待,沒有辦法每件事都如你想的那樣子完美。」那要如何妥協才成藝術呢?李建成說,自己心裡要有一個底,一種處事原則。好比拍片現場避免情緒衝得太快,一吵架氛圍就尷尬,甚至影響整個團隊。「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有助於學習。未來年紀愈來愈大,遇到的挫折愈來愈多,學生也會愈懂得反思。」

李建成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追逐玩具車的畫面,檢視影片時,他發現發現速度感的效果不如預期,於是指導從剪接調整鏡頭。李妤芊難忘李建成的建言:「拍攝過程,老師都會跟我說:你要讓影片累積多一點感情後再喊卡。」李建成解釋,感情堆疊很仰賴演員實力,如果演員不夠強的時候,就要靠導演的鏡頭去對接。他稱讚小朋友演技可圈可點。「有一幕在學校外面拍他跟媽媽說再見,小朋友情緒表現很飽滿。」

李妤芊最喜歡的細節設定則是小女孩手上抱的娃娃,她笑著說:「大家可以觀察,娃娃在小女孩在很虛弱、意識模糊的時候,嘴巴是哭臉,但是最後一幕,我們在病床上放的娃娃是笑臉,用這個小細節暗示邁向康復。」

站上舞台,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

《續》在2025年榮獲第五屆大和獎社會組微電影佳作,對李妤芊而言是重要的生涯里程碑。她表示,之所以報社會組,除了獎金比較高,也因為從前學生組有衝人氣投票機制,她更想純粹從專業技術面檢視自己的作品。在頒獎現場,她發現同樣獲獎的團隊或來自知名電視台、製作公司,能夠與業界水準並列,她感到與有榮焉。「很多人拍完片後作品就石沉大海,這個專案讓我的作品不被埋沒,有機會在更多平台被看見。」

《續》在2025年榮獲第五屆大和獎社會組微電影佳作,對李妤芊而言是重要的生涯里程碑。圖/器捐病主中心

拍完溫馨的《續》,李妤芊對生命也有新的體會,她笑著說:「死亡其實並不可怕,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希望有更多的大愛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家庭。」

植愛

器官捐贈登錄中心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登錄中心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於2002年成立以來,長期致力於提升國人器官捐贈率,包括建置器官移植配對資料庫,推動在健保卡上加註個人器官捐贈意願,並結合器官勸募機構和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支持力量,透過關懷、刊物、活動等方式,更多元的加強器官捐贈勸募工作的深度及廣度。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