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表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曾連5年記錄1018名成人飲食,測驗單字記憶力,去年發佈結果,反式脂肪攝取最多與攝取最少的人相比,會少記約10%的單字量;平均每天多攝取1公克反式脂肪,會相對少記0.76個單字。
此外,2003年美國芝加哥Rush-Presbyterian聖路克醫學中心分析815位65歲以上老人的飲食狀況,發現每天吃超過1.8公克反式脂肪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2.4倍。哈佛大學2006年研究也指出,相對於碳水化合物和不飽和脂肪,從反式脂肪攝取的熱量,每增加2%(約4公克),女性罹患不孕的風險將增加近2倍。
標示零,別以為真的沒有反式脂肪
美國紐約早已禁用反式脂肪,台灣則尚未跟上腳步,只要求標出反式脂肪的量,但可別以為選購標示為零的食品,就不會吃到反式脂肪。因為根據衛福部現行法規,每百公克反式脂肪量達到0.3才要標示,天然產生的反式脂肪則不用標,但今年7月後,不論天然還是人工產生的反式脂肪,一律都要標示。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標示為零的狀況有以下幾點,第一是不到0.3公克;第二是業者改用棕櫚油加工,棕櫚由雖然是植物油,但飽和脂肪高,比較耐高溫,而且常溫下是固態,但吃多同樣會危害心血管;第三則是改採「交酯化」技術,取代氫化加工,生產出低或零反式脂肪的植物油;第四則是在氫化過程中,直接讓植物油變成飽和脂肪酸。
呂蕙如表示,由於反式脂肪問題多,衛福部沒有訂定每人攝取量的上限,也就是完全不鼓勵民眾吃,美國心臟病協會則認為一天不能吃超過1公克,台灣的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標示為零,就以為自己沒吃到反式脂肪,倘若早餐吃土司抹奶油,下午吃蛋糕、餅乾,看電視配洋芋片,雖然每項食品可能都因不超過0.3公克, 標示為零,但累積起來一天攝取的量可能就超過1公克。
張大眼睛看標示,少吃奶精、油炸、氫化產品
根據衛福部資料,下列類型的食物或油脂,相對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酸:
1. 油炸食品:炸雞、炸薯條、油豆包、油豆腐、油條、鹹酥雞、甜甜圈等。
2. 酥油、植物酥油、烤酥油、白油、硬化油及利用這類油品製成的派類或酥皮點心食品。
3. 餅餡油、塗抹油、沙拉醬。
4. 烘焙用油製品:小西點、鬆餅、部分烘烤麵包。
5. 洋芋片、經油炸處理的速食麵或糖果類。
6. 奶精、奶精粉。
陳俊成建議,看到「氫化」、「硬化」、「人造奶油」、「奶精」都不要買,奶油可以盡量挑選英文俗稱的butter,即是由動物來的油脂,乳瑪琳則多半是氫化過的人工奶油。
他特別點名奶精,在中國,奶精被稱為植脂末,也就是植物油的粉末,台灣取名奶精,會讓消費者誤以為是牛奶中的精華,許多奶精都是氫化植物油而來,因為台灣天氣熱,若植物粉末不氫化,容易糊成一團,但吃多了對身體有很大的負擔。
※本文獲「上下游」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