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澱粉流竄的罪魁禍首 其實是政府

撰文者: 林慧貞2013-05-27

毒澱粉爆發近半月,被查緝到的上中下游廠商都大喊無辜;衛生署至今仍無法確認到底哪個環節出問題。有立委爆料,台南退休的王姓化學老師,曾以每次50萬~100萬元代價,教導業者使用順丁烯二酸,讓食物變得又Q又香。王老師26日透過學生澄清,40年前確實曾有人請他研究粉圓原料,但他不知道這原料會造成健康危害。

即使「王老師」真的有教業者製作不法澱粉,但環保署、經濟部、衛生署未能整合工業原料流向、食品添加物廠商沒有確實登記查核,才是毒澱粉流竄的根本原因。

上游漏洞:
工業原料未管控流向,衛生署、環保署、經濟部各管各

毒澱粉事件越滾越大,宛若塑化劑翻版。許多民眾納悶:工業原料何以如此輕易添加進食品?立委曾質疑,有無單位可比對工業原料製造與販售數量;主管食品的衛生署、主管毒物的環保署以及主管工廠的經濟部工業局,竟面面相覷,沒人答得出來,凸顯台灣對化工原料的管制漏洞百出。

相較於歐盟設有化學品管理局,從源頭管制;台灣沒有專責單位管制化學品。環保署僅管理302項毒性化學物質,這次遭驗出的毒澱粉成分順丁烯二酸,就不在環保署管制範圍內。環保署強調,「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僅管制「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化學物質;經由食品對人體產生健康影響的化學物質,應由食品法規管制。

然而,主管食品法規的衛生署,面對毒澱粉事件時,卻強調只要使用合格的「食品級」化製澱粉,就不會有問題;對於使用工業原料的不肖原料廠商,僅以「壞人只是少數」回應,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完全以業者的良心為賭注。

此外,經濟部只管理工廠事業登記,但有許多工廠以原料行、化工行名稱登記,實際上卻買賣食品添加物;對此,工業局坦誠,沒有追蹤化工原料。

根據美國化學協會統計,全世界共有7千多萬種化合物,而且食品添加物多半由化學提煉,非天然產品。台灣空有「食品衛生管理法」、「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卻各自為政,無人統整追蹤化工原料,塑化劑和毒澱粉才會一再重演。

中游漏洞:
食品添加物廠商登記不力

除了化工原料未管制,食品添加物廠商未確實登記查驗,也是一大原因。經驗豐富的稽察員指出,現在的食品添加物廠商「和路邊攤一樣多」、且多不具專業素養。曾 擔任化工與食品原料進出口業務多年、並在昱伸、賓漢塑化劑起訴案中做證的鄭名凡表示,食品添加物業者,多如牛毛,許多人根本不具相關知識,政府也未要求廠 商要有相關技術人員,「小學畢業都能做。」

此次台南市三進粉業遭查封80噸毒澱粉,卻辯稱不知政府法規,甚至認為順丁烯二酸不具毒性,不論業者是知識不足或蓄意說謊,凸顯衛生署管理食品添加物廠商的缺失。

目前衛生署僅強制登記食品添加物製造商、進口商,以及直接購買食品添加物的第一階層業者,其餘皆採自願制,此次販售毒澱粉的廠商,竟沒有一家在登記名單中。

食品添加物廠商的亂象,政府並非沒注意,現行的食管法修正草案,要求更多廠商強制登記,卻又限定「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類別與規模之食品業者」,具體列管的類別與規模,衛生署沒有明確定論,只回應要「一步一步來」,短期內恐怕仍無法解決亂象。

中下游漏洞:
中盤商知道有問題卻未通報衛生機關和下游

上游出問題,更惡劣的是,有中盤商發現原料出問題,竟未通知下游業者。台中市衛生局食藥科科長陳淑慧就指出,此次有中盤商在肉丸含毒澱粉事件爆發前,就發現原料出問題,卻未通知下游業者,直到遭檢驗查出,中盤商才願意回收原料,期間不知道有多少毒肉丸被消費者吞下肚。

廠商未主動通報,目前無法可罰;食管法修訂草案雖規定,未來若自行驗出要主動通報,但罰則也僅3~15萬,嚇阻力是很大的問號。

從食品上游、中游到下游,每個環節都漏洞百出,各地衛生局天天上演「打地鼠」戲碼,民眾只能自求多福。若衛生機關不從根本解決問題,只怕毒澱粉事件仍會層出不窮。

※本文獲「上下游新聞市集」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塑化劑翻版?黑心澱粉恐廣泛流入食品業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