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癌末病人與家屬...一個安寧醫師的叮嚀:沉默,有時是最有力量的安慰

熟齡人生熟齡人生 撰文者: 朱為民 醫師2016-05-31
55歲郭先生,肝癌末期,最後的日子決定在南投的家中靜養,接受居家安寧服務。

每周例行的跟團隊護理師和志工到家中去訪視,發現郭大哥的狀況漸漸變差了。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意識一天比一天模糊。皮膚的黃疸,蠟黃中帶有茶色,讓我聯想起梵谷的那幅著名的向日葵,只是染了層灰。

上個月某天再度到訪,護理師量血壓時,發現血壓從上一周的130/65,降到現在的81/50,人幾乎叫不醒,只能應一些模糊的句子。

「是時候了。」我心想,重要的一刻即將來臨。

那天病人的大女兒剛好沒有上班在家,之前看過很多次了,彼此都熟。我跟她招招手,示意她到沙發上坐下。

「郭小姐,最近有發現爸爸有什麼異狀嗎?」我試探地先開口。

「還好耶,跟之前都差不多阿,爸一直在昏睡。」她似乎沒有察覺到父親的變化。

「今天幫爸爸量血壓,變得很低,他的意識也比上周差了很多。我擔心這可能是一些狀況變化的徵象。假使情形不好,之前家裡其他人有沒有什麼準備?」下次來看可能是一周後了,故我直接說重點。

「準備……之前都大哥二哥他們在處理的,我不知道……」有點慌亂的感覺。

「可能要跟哥哥他們討論一下後續的事情,這裡有一本惜別手冊,裡面有一些資訊可以參考……」

「…………」郭小姐忽然進入沉默,眼神望向遠方,好像到了一個遙遠的所在。然後,她開始掉淚。

「…………」我看著她,心中覺得沒有什麼適合的字句,於是遞給她一張衛生紙,靜靜看著她哭。

就這樣二人沉默了大約5分鐘,都沒有說話。那5分鐘彷彿很漫長,又好像很快就過了。我看到她的眼神,從渙散,慢慢聚焦回到現實。她把眼淚擦乾,說:「醫師,我會跟哥哥他們討論一下。」

沉默的力量

其實,我們很害怕沉默,也不習慣沉默。就好像二個不常碰面的朋友見了面,卻沒有話題可以聊,那沉默的幾分鐘,令人坐如針氈,於是總要擠出一些字句,讓氣氛能延續下去。面對朋友悲傷需要安慰的時候,我們也習慣於持續提供一些像是「加油喔!」「不要難過。」「一定會雨過天青的!」「你看看,其實還有……」等振奮士氣的話語。什麼都不說,太尷尬了,不是嗎?

但是,有時候面對的情境,是講什麼都不合適的,說什麼都太膚淺的。就像我跟郭小姐談到關於她父親的壞消息,這時說「加油喔!」「不要難過。」好像都不對,於是,不如沉默。

主動的沉默:三個原則

只是,沉默並不是非常被動、消極的,也不是既然沒什麼話可以說,不如就低頭玩手機,不是的。沉默,其實是一種主動的陪伴。以下提供三個可以在實務中練習沉默的原則:

1. 眼神注視:眼神注視對方,即使對方沒有在看你,也要讓他知道,你還在。

2. 適時協助:適時做一些貼心的小動作,如遞衛生紙,倒一杯水等等,不僅讓沉默的時刻不那麼難熬,並且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

3. 同理情緒:沉默結束,察覺到對方恢復到狀態之中,也是要以同理情緒的話打破沉默。可以說:「一定很不好受。」或是問對方:「還好嗎?」適時開啟另一波溝通。

前二天和精神科醫師朋友吃飯聊天,席間跟他談到最近運用沉默的經驗,沒想到他也非常同意這樣的方式,並且說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有時候病人承受的痛苦,是我們怎麼樣都無法了解的,要說什麼呢?」

也許我們無法完全理解,也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但面對悲傷的親人朋友,我們仍然可以,沉默的陪伴。然後再從那之中,尋找希望。

延伸閱讀:「不要放棄,加油!」一個安寧醫師的叮嚀:面對癌末病人,不該說的3句話

本文獲「朱為民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醫師簡介_朱為民 醫師

朱為民醫師,1983年生。

家庭醫學/安寧緩和/老年醫學/職業醫學專科醫師。

喜愛閱讀、音樂及戲劇。

多元關注台灣高齡化及善終議題。

網站:http://weiminchu.blogspot.tw/

熟齡人生

熟齡人生

查看全部

朱為民 醫師

朱為民醫師,1983年生。

家庭醫學/安寧緩和/老年醫學/職業醫學專科醫師。

喜愛閱讀、音樂及戲劇。

多元關注台灣高齡化及善終議題。

網站:http://weiminchu.blogspot.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