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養大我們,媽媽犧牲一輩子...」別再被「情緒勒索」,你為什麼拿自己的人生滿足別人?
婦產科名醫蘇怡寧被媒體爆料棄養父母,父親控訴兒子多年從未探視重病媽媽,告上法院要求撤銷送給兒子的千萬房產。對此消息蘇怡寧本人在臉書回應,表示他長年遭受父親情緒勒索,心中最大的黑暗就是來自父親。以下為蘇怡寧回應全文: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今天早上有看到鏡週刊關於我的單方面報導
我這裡就不放連結不想幫他衝流量了
不過
我還是把事情在這裡說清楚好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黑暗的角落
其實我也是
只是從來沒想過
這個最大的黑暗
會是來自你的家人
而且是你的父親
也從來沒想過會有需要把這種黑暗讓大家知道的一天
多年前剛創立診所的時候
需要資金
父親曾支援200萬元
我是很感謝
後來幾年後慧智基因準備要公開發行
告知他們投資內容
父母皆完全沒有興趣也不想聽
還說他的錢絕對不會投資在子女做生意上
那是他的退休老本
當時
就咬牙自己想辦法
還好朋友前輩相挺
慧智基因總算上軌道
但事情絕對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
在慧智基因成立上市後
父親卻說那是他的公司
他要很多很多股票
可是各位同學
這是竹竿跟菜刀的差別啊
當然沒辦法這樣
我也沒辦法跟股東交代
當時我父親也熱衷在買賣股票
於是
我父親就開始用各種方式來處理我
有提告有發函有檢舉有恐嚇留言再到這次動員我妹一起來
這些都是情緒勒索
我隱忍多年 不願跟父親計較
從頭到尾都很清楚
借的那200萬是投資診所
跟股票一點關係都沒有
而且法院也判決下來了
至於接下來的那一連串和你現在看到的這些動作
我就不多說了
請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我真是這種人
為什麼我老弟還是在我公司上班
之前不願意去提這些事情
就只是因為這些原本是我的家人
之後我也不想再提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我這麼恨情緒勒索了吧
因為我遇到的早就不只是情緒勒索
而是對我整個生活中的勒索了
情緒勒索是一種操控,只會讓彼此的關係崩壞。
因為當對方一再屈服與退讓,那是因為懼怕,而不是因為親密、信任與愛。
媽媽:「我把這輩子希望都放你身上。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
婆婆:「你把孩子給保母帶。你真自私,你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女友:「如果你敢回公司加班,我們就分手。」
上司:「我看你資質不錯,才想讓你多做一點事,栽培你。別忘了,你試用期還沒過。」
以上這些例子,你是否非常熟悉?這些我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意的對話,其實就是緩緩掐住我們脖子,讓我們無法呼吸的「情緒勒索」。當你不順對方的意,情緒勒索者開始自憐,或責怪、貶低、在你身上貼標籤,甚至威脅你。於是,你心懷歉疚,也開始自我懷疑,自己是否很糟、不成熟……你深陷在這些情緒裡動彈不得……
情緒勒索最常發生在伴侶、親子、職場、人際間,而在華人社會裡,更常見,且更糾葛,因為我們有根深柢固的孝順文化與對權威的尊崇,以及總是要求孩子「好,還要更好」,而後者,更容易讓人自我價值感低落。
從過程中感受自己的重要性
「我媽是個很偉大的女人,她窮盡一生之力,養大了我們家三個小孩⋯⋯對,我從不否認這點。但是有的時候,我真的覺得跟我媽相處,會讓我壓力很大。我媽總是會跟我們絮絮叨叨地說誰對她怎樣怎樣不好,比如說她小時候怎麼被爸媽虧待,長大怎麼被朋友虧待,結婚後,又怎麼被後來離開我們的爸爸虧待。
她常說,要不是因為我們,她現在一定是個女強人。她是為了我們才不再嫁,也沒有好好發展自己的工作,所以要我們一定要好好孝順她。
其實包含我的弟弟妹妹,我們都不是不孝順的壞孩子,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媽媽的要求真的很難滿足。
比如說,如果她有需要,她打電話給我們,我們都要隨時接電話,不論我們是否在上班,或是正在忙其他的事。
她對我們念的科系、工作、交往的朋友,甚至結婚的對象,都有她自己的一套標準與要求。如果我們不按照她的想法去做,她要不就聲淚俱下的罵我們不孝,要不就說是為我們好,我們都不會想。
每次遇到我們不順從她,媽媽最常罵我們的,就是說她一生過得多苦,好不容易拉拔我們長大,別人都以為她可以享福了,沒想到三個小孩對她如此不孝,不懂得感恩,還忤逆她,不懂媽媽的心情⋯⋯
每次一聽到媽媽這麼說,我和弟弟、妹妹就一起沒轍了。我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我們只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就代表我們不孝?好像我們沒有按照媽媽想要的去做,我們就對不起媽媽。做自己,好難⋯⋯」
***
有些情緒勒索者,他們重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大於別人的,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被虧待」。
可能從小到大,他們時常感覺到委屈、不滿足,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們就希望別人能夠「非常」重視他的需求。為了要讓別人重視他們的需求,他們不惜使用情緒勒索的手段,讓自己在這段互動關係中,能夠占上風。
對他們而言,他們的需求能夠被注意、被滿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對方可能是勉為其難地答應,但對這些情緒勒索者而言,對方「為了他們」,因而勉為其難答應了一件困難的事情,正代表這些情緒勒索者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有的時候,這些情緒勒索者,並非不知道對方是勉強的。對他們而言,在這種人際互動過程中,感覺到對方的「勉強答應」,反而可以讓這些情緒勒索者,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而這個感受,也成為情緒勒索者的「安全感」,用以安撫他們感覺自己長期被虧待、被忽略的不安與焦慮。
就如同這個例子中的媽媽,媽媽藉由讓子女有罪惡感,因此讓子女能夠為自己做一些妥協與迎合,會讓媽媽感覺到子女「孝順」,重視媽媽的需求;如此,才能弭平媽媽感覺自己長期被虧待的委屈。
但這類的情緒勒索者,卻沒注意到被勒索者的委屈;甚至,可能因為太過聚焦在自己的委屈上,反而合理、淡化了他人委屈的情緒。認為被勒索者為自己做這些,迎合自己的需求,都是「應該的」,根本就「不應該有委屈」,否則就是「不孝」。
從前面的討論,或許,你也發現了,大多數的情緒勒索者,他們內心的不安與焦慮,其實並不比我們少,只是,或許他們過去學到的,是必須用「情緒勒索」這樣的方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給自己安全感、安撫自己的焦慮。
但很多時候,他們卻忘記了:有時,讓他們真正焦慮與不安的,是這段關係的好壞;而情緒勒索的手段,可能只讓他們暫時獲得了表相的滿足,但卻讓他們失去了真正害怕失去的「重要事物」:親密關係,以及對方的愛。
因為在這過程中,被情緒勒索者答應了情緒勒索者,是因為焦慮與害怕,而非對情緒勒索者的愛。
讀到這裡,如果你發現:「原來,我是個情緒勒索者」時,請你不要認為,這本書是在指責「情緒勒索者有多可惡」。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情緒勒索者或被情緒勒索者,而藉由探討情緒勒索者/被情緒勒索者的內心世界,並且提醒我們:促使我們成為這兩個角色其中之一的「焦慮與害怕」是如何運作的,才有機會讓我們跳出這個循環,真實表達自我,也才有機會使我們獲得真正想要的東西:對方的尊敬與愛,以及深入、平等並真實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