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講「憂鬱症」!第一名精神科醫師:沒有一個人是病人,只是當下當機
攝影:陳兆瑜
精神科,這個2、30年前相當冷僻的科別,卻因現代人壓力越來越大、所衍伸的社會心理問題驟升而變得熱門。面對多數人、甚至連醫師都束手無策的精神疾病,這位醫師卻改寫許多憂鬱症、失眠、恐慌症患者的人生故事......
「我媽媽有憂鬱症,在嘉義長庚看一個月沒有明顯改善。吃范醫師的藥,在第一星期媽媽明顯改善很多,范醫師人真的很好、很有耐心與愛心在治療病人,除了治療病人之外,也照顧到家屬的心情,減輕家屬的壓力,真的很感謝醫師與護士們!」網友賴小姐這麼說。
另一名網友也讚許范醫師,「我有睡眠問題困擾我多年,因擔心服用安眠藥會成癮而一直不敢看醫師;范醫師讓我瞭解我的病因及認識藥物而改善擾人的睡眠問題、不再害怕吃藥,讓我睡得安穩精神好。」
網友口中的范醫師是范樂群,現任高雄市鼓山區「樂群診所」院長,除了在2008年獲選為《商業周刊》百大良醫,也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民網友票選,獲得「精神科」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從醫25年來,范樂群看過3萬多名病患,他對自己7年沒開許多醫師仍會使用、但易產生記憶障礙等副作用的安眠藥「史蒂諾斯」感到自豪。
在眾多精神科醫師中,是什麼原因讓范樂群脫穎而出,成為網友心目中第一名的好醫師?他和我們分享看診三心法。
心法一:用藥該省就省、7年不開史蒂諾斯
「運動」就是最好的安眠藥
「我已經有7年沒有開史蒂諾斯(Stilnox,一種安眠藥),因為史蒂諾斯很容易上癮。很多家醫科和其他科醫師會用,因為它很好用。我們行內人講,開史蒂諾斯可以養病人,因為病人上癮就沒辦法不繼續用。」范樂群說。
改善病患的失眠問題,范樂群的用藥原則是「該用就用、該省就省」,例如他會請病人試著在週五、週六晚上藥量減半,因為隔天不用上班,心理壓力少了,病人比較願意嘗試,如果減成功,病人就有信心了。接著,請病人試著在週間找壓力比較小的一天減藥,如此一來,一週7天已經有3天藥量減半。
若減藥情況順利,范樂群還會建議病人,接下來一週的假日,藥量可以減成最一開始藥量的1/4,到這個階段,病人就很有機會擺脫藥物、甚至更穩定後假日都可以不用服藥了!
「再來下一個階段我會叫他運動,因為運動就是藥。」范樂群自己有跑馬拉松的習慣,一週有5、6天會跑5千公尺,「跑步跑到一個程度時,只是在調呼吸,已經沒有時間再去想事情,那個放空的感覺很重要。」但對於體力不夠、年紀超過65歲以上的病友,范樂群建議多曬太陽,也是對抗憂鬱與失眠的好方法。
除此之外,范樂群建議憂鬱症或失眠的患者,多做「有氧運動」,像是游泳、爬山等,每次30~50分鐘,就能促進腦內啡生成、讓心情愉快。「急性子」的人可以多做瑜珈、太極等能活絡副交感神經的運動,調整個性、讓身心靈達到放空的狀態,「藥物調身體、運動調個性」。
心法二:不要求病友戒煙戒酒
「把他們治到有警覺,就是治好了!」
除了調整用藥方式,跟其他醫師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在沒有立即危險的前提下,范樂群不要求病患戒煙戒酒。
他提到看診一年多的一位恐慌症患者,前陣子因為吃了蘆薈又喝酒,胃很不舒服、恐慌症快發作。不過范樂群只是一派輕鬆、笑笑地跟病友說:「那你就要注意一下囉!」
為什麼聽到病患因喝酒導致病發,范樂群卻沒有強力遏止?
「他如果狀況不對,就會自己回來備一些藥物,所以他其實已經被治療好了!」甚至當這位病友跟范樂群說,自己要檢討為什麼喝那麼多酒,他竟告訴對方:「你已經好了,就應該有自己的享受。喝酒叫正常,你只要注意一下過程,如果過量、不舒服,你就回來我們再調一下。」
讓病人這麼「放肆」,其實是來自於體貼病人的心。
范樂群解釋,恐慌症患者通常有完美主義加上急性子的個性,「而且因為他本身是做木工的、工作量很大,有時又要加班,造成他整個人已經超載了,晚上又要跟一些朋友喝酒應酬,所以就變成白天工作、晚上應酬。」
「我不會去要求個案一定要戒菸戒酒戒什麼,對我來說,這就是人需要的一種調劑,我也會這樣、又不是神仙,怎麼可能想吃或做什麼都完全能克制?所以他們都會很放心地來,因為我不會唸他們。」
范樂群還提到,這名病患之前曾在長庚、高醫看診,但狀況並沒有改善,也曾跑到台北找一位專攻自律神經的醫師去做檢查共花了3萬多元,「他每次北上去拿藥也要花5千塊,這樣來來回回大概半年。後來朋友介紹他來這邊,健保就幫他搞定了,還跟我們變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