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倒會數百萬,爸爸一度要帶全家吃老鼠藥自殺...第一名精神科醫師:我如何從「憂鬱症」走出來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撰文者: 陳稚華2017-11-04

攝影:陳兆瑜

「以前我們家家境不好,甚至窮到沒飯可吃。4、5歲時,因為母親沒有工作、父親碼頭工作不穩定,家裡又被倒會幾百萬。有一次已經走不下去,我爸說吃老鼠藥死了算了......後來我媽說不行、一定要撐過去,她就是一個超級樂觀的人!所以我很大一部分的樂觀因子,是來自於我媽媽。」這是一位精神科醫師的自白。

但這位正能量滿點的醫師,也曾一度罹患輕度憂鬱症。「當住院醫師那段時間適應不良,被很多情緒較嚴重的病人影響。剛好那個階段所有事情都卡住,就有一定程度的憂鬱狀況,只是當時不知道......」

他是范樂群,現任高雄市鼓山區「樂群診所」院長,除了在2009年獲選為《商業周刊》百大良醫,也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民網友票選,獲得「精神科」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從醫25年來,范樂群看過3萬多名病患,曾讓憂鬱症多年的退休老榮民3個月後痊癒、也曾讓精神分裂病患順利重回工作崗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有3億人正為憂鬱症所苦,預估2020年,憂鬱症與心臟病將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前兩大疾病。

很多人都想知道,憂鬱症會痊癒嗎?我們又該如何與憂鬱患者相處?一起來看范樂群是如何帶領病患、甚至是自己,走出憂鬱陰霾。

憂鬱症是大腦生病!
除了藥物,這2件事能改善

憂鬱症的成因,主要是大腦中的血清素跟正腎上腺素分泌不夠,才導致大腦生病,並非只是心理因素。

「其實憂鬱症是會好的,可是會不會再發就不敢肯定了。」范樂群說明,憂鬱症會康復,但不代表症狀完全消失,若是患者康復後,又有事件發生讓他內在負面情緒累積、大腦又卡住,或是原生家庭有這樣的性格存在,患者仍可能復發。

除了按照醫囑服藥,患者該做哪些事才能改善?范樂群認為有兩件事,「最主要還是運動,運動可以增加血清素跟正腎上腺素;再來是宗教信仰,如果遇到環境有很大的瓶頸,一定要找一些人或團體,讓自己多接觸正能量,不要讓負能量互相影響,找到讓自己放鬆的方式,再把休閒、娛樂活動重新定義。」

如何跟身旁憂鬱患者相處?
傾聽,但千萬別跟他們說這句話...

這幾年從藝人楊又穎、才女作家林奕含......都飽受憂鬱症所苦而輕生。許多人也相當關心,究竟要如何與身旁有憂鬱症的人相處,才能適切地幫助他們?

「對憂鬱症的人,最主要就是傾聽跟陪伴。」雖然看似老生常談,但范樂群進一步解釋,「因為他現在就是大腦當機、沒辦法轉動,旁人需要做的就是傾聽,不要給建議,你的建議對他來講都是壓力,因為他本身就追求完美了,你給他的壓力越大、他就更沮喪。如果你一直說:『想開一點、放輕鬆一點。』對他來講會覺得『我怎麼那麼笨、我為什麼會想不開,我真的很沒有用,去死了算了...』,而且下次他就不敢跟你講。」

陪伴的具體做法,范樂群舉例,像是一起吃頓飯、陪伴對方聽他說話、甚至是傳一句Line「有任何需要時請告訴我!」都可能讓憂鬱患者走出低谷。對於長時間相處的家人,范樂群建議家屬要有更大的耐心及包容、給患者時間恢復。

「如果時間許可,家屬最好能陪同憂鬱患者一起看診,因為常遇到家屬到後來自己也陷入負面情緒,這種時候我會建議家屬一同看診諮商、必要時也得服藥。」甚至遇到一些複雜的個案,需要做家庭治療,也請社工協助關懷。「家屬自己的狀況一定要先弄好,才能成為患者有力的輔助治療者!」

1
2
單頁閱讀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在《良醫健康網》25個科別中,網友評價最高的各科醫師,這些醫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在4千多位醫師中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故事。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