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隱形殺手 這9族群風險高

撰文者: 林奐妤2018-10-16

80歲的黃奶奶某次扶起在家跌倒的先生後就腰痛不適,一開始以為是拉傷休息就好,但下背痛持續長達2個多月,每天翻身或起床、走路或拿起稍微重的東西都會導致嚴重疼痛,疼痛導致黃奶奶睡眠品質、行動能力變差,生活品質嚴重下降。

就醫經胸腰椎X光、骨質密度檢查後,才發現胸椎第12節及腰椎第1節壓迫性骨折,且已患骨質疏鬆症。經胸腰椎骨水泥灌注手術治療後,疼痛有改善,但骨質疏鬆症需要搭配骨鬆藥物長期治療及追蹤,才能避免骨密度變差及再次骨折。不要輕忽骨質疏鬆症,積極篩檢、及時治療,千萬別骨折後才知道骨質早已疏鬆。

髖骨骨折20至25%一年內死亡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謝明家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2大流行病。在台灣,因為骨質疏鬆症高盛行率,髖部骨折發生率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骨質疏鬆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並在65歲開始驟增,女性百分比至少高出男性1倍以上,主要因為女性經歷荷爾蒙變化。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50歲以上的人群中,多達1/3女性和1/5男性會因為骨質疏鬆問題而易導致骨折。骨折會引起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和長期殘疾,其中又以髖骨骨折為最嚴重,因為一旦發生髖骨骨折,往往需要他人輔助照護,也喪失行動自主權,更嚴重的是約20至25%機率在一年內死亡。

由於骨質疏鬆症並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民眾都是發生骨鬆性骨折後,才驚覺自己有骨質疏鬆的問題。7成骨鬆骨折患者未曾接受過骨鬆治療,因此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隱形的殺手。

父母患病、年過50婦女 骨質疏鬆高危險群

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群包括(1)父母有骨質疏鬆症或駝背症狀者、(2)年過50歲或已停經進入更年期的婦女、(3)體重過輕、(4)連續服用類固醇超過3個月,(5)或長期服用胃藥(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及抗癲癇藥物、(6)有甲狀腺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7)有喝酒或抽煙習慣、(8)避吃奶類製品又不使用鈣片、(9)及每天日照少於10分鐘又無攝取維生素D補充劑者。

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主任謝承樸提醒,一旦確定骨質疏鬆症應該積極治療,避免骨質持續疏鬆脆弱造成傷害。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方式包括下列幾項:

1) 藥物治療/

骨質疏鬆症藥物非常多種,有口服型態、針劑類型,藥物使用頻次,健保給付標準也各有不同,藥物使用須經由醫師診斷及確認骨質疏鬆症成因及分類後,才能選擇合適藥物,民眾切勿自行服藥。

2) 預防跌倒/

根據統計,超過5成的骨質疏鬆症患者都是在住家環境發生骨折。建議住家地板保持淨空,浴廁加裝扶手及貼上防滑貼,房間、走道及浴室的燈光應明亮,夜間時有適當照明,避免視線不良而跌倒。

3) 適量運動/

適度運動可增加骨質,更有助體內鈣質的保留,建議進行緩和運動例如慢跑、健走等,還可搭配增加肌力和平衡感的運動,如游泳及太極拳。適度曬太陽還可以幫助體內維生素D合成,維生素D是幫助鈣質吸收的重要營養素,缺乏維生素D鈣質便無法被吸收,吃再多鈣質也無助益。

4) 均衡飲食/

適度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平時攝取足量鈣質,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牛奶及乳製品、海鮮及海產類植物(如小魚、吻仔魚、海帶、海藻類)、豆類及綠葉蔬菜(如豆腐、豆干、黃豆、芥藍菜、莧菜等)。另外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質吸收,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鮭魚、金槍魚、鯖魚等。

5) 定期骨質密度檢測/

骨質密度檢測可以評估治療反應及效果,做為藥物治療調整的依據,一般而言,接受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持續1至2年後才會再次進行骨質密度檢測,確認治療效果。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