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安靜,反而不好睡?耳鼻喉科醫師:你不知道的3個聲音和睡眠的真相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江秉穎,陳旻苹2018-12-20
要獲得好的睡眠品質,我們應盡量掌握睡前和入睡後不一樣的聲音狀況,睡前越單調的聲音越好,入睡後則要避免噪音干擾,但是睡眠中如果完全沒有背景噪音也是不行的,譬如聽力檢查時密閉隔音的空間裡面就會有一些耳鳴的聲音出來,大部分是內耳神經所產生的一種耳聲傳射(OAE),由內耳耳蝸出來的聲音,其實音量非常小,除非在零背景噪音狀況下,否則會聽不到,因為外面的聲音會把它蓋掉。

現在耳鼻喉科以檢查耳聲傳射射出的頻率,來檢查內耳和耳蝸的功能有沒有問題。很多人睡眠品質不好,其實是因為耳鳴或者是腦鳴導致的,反之, 也有些耳鳴是因為睡眠不好所產生,二者常互為因果。

睡眠不好跟腦神經衰弱有關。內耳前庭神經為第八對腦神經,負責聽覺及平衡,有睡眠障礙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若是每天睡覺都缺氧,腦神經會因而受到影響導致提早退化,耳鳴也就會提早發生,這是指內在的聲音。

大部分聽覺不好的老人多少都會伴隨耳鳴,耳鳴和聽力不好是同一條神經的問題—即第八對腦神經所產生的困擾。大部分老人耳鳴及聽力不好會同時出現,只是程度不同,外面的聲音聽力不好、裡面的聲音會變很大聲,此時醫師會建議配戴耳機,就是助聽器,現在助聽器外觀設計比較時尚,有的助聽器有多達上百個頻道,生、心理上比較不會有負擔。

※ 外在聲音 睡前和入睡後不同

研究發現,「白噪音」有助於睡眠品質,白噪音是睡眠環境中的一段背景聲音頻率,在可聽範圍(0~20KHZ)低分貝的規律呈現,類似收音機空白頻道的沙沙雜訊聲、流水聲,或是收音機、電風扇、冷氣空調、吹風機等等所製造出的聲音也有類似作用。大腦在接收白噪音的時候會予以忽略過去,反而是在太安靜無聲的睡眠環境中,一旦出現雨聲等輕微聲響,睡眠者聽覺會變得十分敏銳,因而發生睡眠障礙。部分醫療院所於是利用「白噪音」來改善病患睡眠品質,頗具成效。

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團隊發現,當輕微的噪音與腦波同步時,能有效改善老人的睡眠品質,並提升記憶力。該研究發表於《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期刊,作者也是該期刊的編輯委員。

起床聲音若予規劃設計,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目前,因為看書太晚而依賴鬧鐘起床的學子很多,鬧鐘的選擇關係到起床後接下來一整天的上課狀況,我們最好採用悅耳的、由小變大的聲音,令人放鬆,像大自然的聲音鳥叫蟲鳴,起床的心情就會比較好。

當兵時的起床哨音,或有人設定驚叫和哭喊當鈴聲,其實會讓人神經緊繃,影響情緒。特別是有睡眠障礙的人,若在深睡期被鬧鐘響聲突然驚醒,此一情況造成睡眠不足,腦波所需要的調適時間變長,有可能影響短期記憶力。而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肥胖人士,若被鬧鐘突然驚醒,血壓則會逐漸升高,引發心律變化,國外甚至有突然受鬧鐘驚嚇引起心律失常而猝死的案例。隨著睡眠科技的發展,智慧型睡眠機器人因應人們需求而出現。睡眠機器人可以播放讓心情平靜的聲音,甚至是家人的呼吸、氣味,頗具療癒效果,預期將會受到戀家族的喜愛。

書籍簡介

自己的睡眠自己救:運用醫療新科技,擺脫睡眠困擾

作者:江秉穎,陳旻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8/28

作者簡介

江秉穎

2013年起在台北榮總擔任副執行長,共同建構世界一流的睡眠醫學中心;2016年起擔任康寧醫院副院長,組織該院「睡眠醫學與養生中心」,引進先端睡眠診療方法與儀器,達到多元專業又有效率的治療方法。

經歷:

台北榮總睡眠醫學中心副執行長暨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歐盟先驅睡眠醫學專科醫師(Grandparent Somnologist)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耳鼻喉部客座教授

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醫學中心研究員

台灣大學智慧生活中心(INSIGHT)睡眠科技研究群主席

台灣 國家發展委員會 國際智慧養生園區 總召集人

台灣科技部 睡眠科技產學聯盟(STC) 主持人

現任:

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 德國總會 暨 台灣分會 理事長

美國創新醫療與健康科技研發中心(IMHTC) 共同創辦人

衛福部 醫療新南向基礎架構計畫 總主持人

國立陽明大學 睡眠研究中心 執行長

美國史丹佛大學台灣校友會監事

台北康寧醫院、中山醫院、IMHTC 亞太營運中心門診部『思維診所』耳鼻喉科暨睡眠中心 主治醫師

陳旻苹/採訪撰述

中國時報系特約撰述。曾任中國時報教科文組撰述委員、醫藥健康版主編,及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人,內容多與身心健康相關,期望藉著傳媒與出版的力量,散播健康知識的種子與傳遞身心健康的觀念。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