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數值越低越好嗎?多少才算標準? 心臟內科醫師教你看懂膽固醇指數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會沈積於血管壁上,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廣編企劃2024-12-05

膽固醇是維持人體生理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卻也是許多人口中的「健康殺手」。一般健檢報告中,和膽固醇相關的檢項包括了「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這些數值究竟要怎麼看?是不是沒有紅字就算安全過關呢?

壞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

國健署建議,一般人總膽固醇值須控制在200 mg/d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130mg/dL以下;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最好控制在40mg/dL以上,女性則是50mg/dL以上。對此,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雖然健檢報告中有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項目,但最重要的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數值,也就是俗稱的「壞膽固醇」,因為它會沈積於血管壁,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及阻塞,至於總膽固醇及好膽固醇,只須當成參考數值就可以。他指出,已經有許多醫學研究證實壞膽固醇降得越低,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控制壞膽固醇數值,其實是在管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洪惠風醫師指出,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控制的越低,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低。

壞膽固醇理想數值因人而異

健檢報告中,壞膽固醇數值高於130mg/dL才算超標,是不是表示只要將其控制在130mg/dL以下,就能高枕無憂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翁國昌澄清,壞膽固醇理想數值應該因人而異,例如動脈硬化較嚴重或裝過支架的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因此壞膽固醇的管控就必須更嚴格才行。

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將壞膽固醇標準下修,建議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更低的水準。洪惠風醫師表示,壞膽固醇會加快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管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但可以延緩血管老化,甚至還有可能逆轉。壞膽固醇應該降至多低呢?臨床上,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及家族病史來決定目標值。

掌握兩個50原則 心血管保安康

翁國昌醫師表示,台灣最新治療指引建議又把壞膽固醇門檻降得更低,例如極高風險族群目標值從55mg/dL降至50mg/dL。此外,他也進一步提出「Double Fifty Rule」,強調除了將壞膽固醇數值降低50%,最好還要控制在50 mg/dL以下,只要保持「兩個50」原則,就能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

別怕膽固醇降太低

膽固醇雖然是危害心血管健康的大魔王,卻也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同時又扮演協助荷爾蒙合成等重要角色,因此有些人擔心萬一降得太低,會不會影響健康?翁國昌醫師指出,降低壞膽固醇的原則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不用擔心體內膽固醇數量不夠,因為除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之外,還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甚至中性脂肪裡也含有膽固醇,足以應付身體所需。他提到,國外曾針對天生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特別低的人進行長期觀察,並且將研究內容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結果顯示這些人終生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幾乎是零,而且生活和常人一樣,顯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對健康有利而無害。

翁國昌醫師表示為了健康著想,應該盡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數,能降多低就多低!

控制壞膽固醇 避免垃圾推積在血管壁

心臟醫學的「LDL負擔」理論主張,血管壁一輩子能容納的壞膽固醇(LDL-C)總量為7公克,一旦超出負荷時,心臟病就會發作。對此,洪惠風醫師解釋,血管壁就像是垃圾掩埋場,而壞膽固醇是不斷堆積在裡面的垃圾;血管壁一輩子能容納的壞膽固醇總量有限,就如同垃圾掩埋場的容量有限一樣。從出生開始,每個人血管壁裡的壞膽固醇就會不斷加總,如何延緩壞膽固醇加總的速度呢?運動加飲食控制大約可降低8%的壞膽固醇,口服藥大約可降30至65%,若再加上針劑,效果可加成再多降50至60%以上,甚至更多,所以若是口服加上打針,可以降到85%。

降膽固醇藥物包括減少肝臟製造膽固醇的史他汀類、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及針劑等,臨床上,醫師會視狀況建議患者使用。翁國昌醫師以自身情況為例,因為是家族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所以從年輕時壞膽固醇指數就接近350 mg/dL。在針劑還未問世前,他只能靠口服藥物來控制膽固醇,但效果並不理想,隨著針劑上市,他開始以多管齊下的方式來控制膽固醇,目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都控制在30 mg/dL左右,效果讓他非常滿意。

壞膽固醇對身體的危害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會慢慢累積上去的,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好,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讓健康更無後顧之憂。

本篇報導由賽諾菲贊助,衛教資訊僅供參考。有關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MAT-TW-2401093-1.0-10/2024

參考資訊Reference:

1. 顏宗義(Tsung-Yi Yen);吳昱鋭(Yu-Rui Wu);蘇大成(Ta-Chen Su),《台灣家庭醫學雜誌》 Volume 31 Issue 3 (2021/09) P. 169-186
2. Silverman M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owering LDL-C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Among Different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6 Sep 27;316(12):1289-97.
3. Julie Corliss. How it’s made: Cholesterol production in your body. [Updated 2017, February 6]. In: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Internet]. Available from: How it’s made: Cholesterol production in your body - Harvard Health
4. Saraste A, Knuuti J. ESC 2019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 Recommend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imaging. Herz. 2020 Aug;45(5):409-420.
5. 顏宗義(Tsung-Yi Yen);吳昱鋭(Yu-Rui Wu);蘇大成(Ta-Chen Su),《台灣家庭醫學雜誌》 Volume 31 Issue 3 (2021/09) Pp. 169-186
6. Cohen JC, et al. Sequence variations in PCSK9, low LDL, and protection agains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6 Mar 23;354(12):1264-72.
7. K Dyrbus, et al. Cholesterol-Years and the risk of the first MI,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4, Issue Supplement_2, November 2023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