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洗腎,連拉被子力氣都沒有...3週後竟自己站起來!奶奶重生啟示錄:能坐不要躺、能站不要坐

撰文者: 畢嘉士基金會2020-03-25

第一次照顧失能家人,第一次照顧新生兒,同樣陌生,同樣費心勞力。然而,嬰兒會長大,照顧之路一開啟往往是漫漫長路。

3年前,畢嘉士基金會開展《居家好鼓勵計畫》(以下簡稱好鼓勵),導入生活即訓練、訓練取代照顧等觀念,企圖扭轉病後人生。特別的是,將各種複雜的訓練簡化成4大原則:能坐不要躺、能站不要坐、能走盡量走、能做自己做,非常容易讓家屬及照顧者記住。

計畫初衷,是讓病人相信自己。相信就有機會改變,於是,「三管病人」(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回家後,雖然依舊無法自行翻身、坐起,但加入好鼓勵,阿伯每個禮拜都開著他的法拉利(電動輪椅)去旗津吃海鮮;受中風之苦的阿姨,病後手腳始終不見起色,但加入好鼓勵,她杵著拐杖可以爬上2樓房間、可以跟家人一起出遊

恢復了生活,也就恢復了尊嚴!為計畫種下美好因子的人,來自一位老奶奶的祝福。故事要從20年前說起。這位老奶奶是好鼓勵發想人──職能治療師王志元當時在醫院服務的病人。

89歲中風那年,奶奶已屆高齡。她的一生精彩,國小教師退休,能寫一手好書法,出國比賽曾得過獎。病後右半邊完全不能動,右手失能,對奶奶的打擊非常大!王志元在醫院帶她做復健,過了半年,奶奶問王志元:「我的手腳,會好嗎?」奶奶得知進步空間有限,當下難過地掉下眼淚

王志元告訴奶奶:「想做的事,不一定要等進步才能去做。」奶奶說,她想參加同學會,「可是,又擔心自己不能拿筷子,走路歪歪的、嘴巴也歪歪的樣子不好看。」王志元直覺不難克服便鼓勵奶奶:「嘴巴歪歪的,就拿鏡子練習收嘴巴;走路歪歪的,不想讓別人看到,同學會就提早出門第一個到;右手不能拿筷子,就用左手拿湯匙吃飯啊。」

1個禮拜後,奶奶鼓起勇氣赴約。她開心地與王志元分享,同學會那天,她第一個到,最後一個走,還幫大家付了錢,同學們都說她氣色好,不像是中風的病人。

那一刻,像是落下一個信號。王志元對於治療師的工作有了不同的期許,「病人的盼望就是『過好生活』,治療師應該用這樣的想法去服務病人。」於是,他問奶奶還想做什麼?「想下樓買菜。」原來,奶奶想念以前的生活。

那天起,王志元把訓練稍作調整,目標放在體力恢復,讓奶奶可以應付上下樓的30個台階,並且還有體力可以逛20分鐘的超市。能爬樓梯,奶奶不再需要治療師,因為她每天的生活就是訓練,經常外出,學會用左手寫字。幾年後,從部落格文章王志元得知奶奶癌逝,晚輩寫文悼念,「中風並沒有擊倒奶奶,她仍過了3年的好生活。」王志元有感而發地說。

20年後,台灣面臨高齡化衝擊,政府、民間單位紛紛效法北歐自立生活的照顧模式。

一個人想要自立生活,是希望回到原本的生活、活得像自己,這是20年前老奶奶教王志元的。讓生活就是訓練,用訓練取代照顧,這樣的觀念得到畢嘉士基金會支持,《居家好鼓勵計畫》2017年儼然成形。

多元輔具隨著訓練計畫及時介入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