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痛、關節疼、行動只能靠輪椅....連跑4科別求診,原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醫藥新聞醫藥新聞 撰文者: 合作專家群2020-12-18

關節腫脹疼痛,別以為只是身體老化出問題,很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63歲的吳女士2017年因全身多處關節疼痛腫脹,日常活動舉步艱難,其間曾到骨科、復健科、家醫科及內科求診,都未能得到改善,一度病情惡化得倚賴輪椅行動,身心受到嚴重衝擊。經歷一連串治療都難以改善,讓她身心俱疲。經友人介紹到風濕免疫科就診,才確定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RA),前後已痛了3個多月!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這樣的案例不算少數,台灣約有6萬病人,其中不少因延誤治療或未定時服藥,導致病情加劇、關節嚴重破壞,長期遭受折磨。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全身痛 行動靠輪椅 生物製劑治療6月活動自如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分享收治的案例,這位吳女士2017年無預警出現嚴重全身疼痛,連翻身都感到疼痛難耐。初期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骨科就診,吃藥卻沒有改善,早上醒來疼痛僵硬無法動彈,必須倚靠家人協助才能起身,下床及出門都需要使用輪椅,當時簡直痛不欲生!後來前往家醫科、復健科就診,依舊沒有起色,當時老公看到吳女士全身腫脹,懷疑是腎臟問題,轉至內科檢查,但腎臟功能卻很正常,意外發現血液中類風濕性因子呈現陽性,才在朋友的介紹下轉往免疫風濕科看診,這才確診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初期使用類固醇和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關節腫脹的狀況還是很嚴重,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吳女士當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外,吃藥後口腔黏膜潰爛,尤其一早起床嘴破的情況加劇,即使飲食清淡、不吃鹹的食物還是無法改善!直到回診時主動與蔡世滋醫師討論後改用生物製劑治療,大幅改善關節發炎的狀況,從原先需靠輪椅代步到可以自行緩步行走,生活自理終於沒有問題!蔡世滋醫師也呼籲病友:「藥物治療不能停!有任何副作用都應該主動與醫師討論,千萬不要因為擔心遭醫師責怪而自行停藥!」

近6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未按時用藥 原因竟是這個?!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紊亂,關節滑膜發炎增生,破壞關節結構,大多好發於40歲以上民眾,女性較男性高出3倍。早期出現晨間僵硬、無法握拳,或是沒有原因的關節痠痛。以往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不可逆的疾病,大多病人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以疾病緩解為主,除了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類藥物外,還有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以及新一代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

根據蔡醫師統計,高達6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服用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時未按時用藥,當中58%忘記要天天吃、50%則因用藥不適或擔心導致副作用而自行停藥,甚至還有病人因須經常回診從醫性差,以致病情惡化。蔡醫師指出:「部分病人在使用關節藥物時會有疲倦、嘴破、皮膚或腸胃不適等症狀,都可以和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千萬不要因害怕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否則可能導致病情惡化、不適的症狀加劇!」,他呼籲病人要積極治療及定期追蹤,早期治療有機會修復關節,維持生活品質!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治療可改善病程 積極討論與追蹤 關節修復有機會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曹彥博醫師表示,除了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外,一個月施打一次、可阻斷第六介白素(IL-6)作用的生物製劑是目前病人普遍滿意度較高的治療方式。生物製劑可精確瞄準特定的免疫分子,進而達到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的效果。而且病人越早治療就越有機會修復關節,根據曹醫師臨床觀察,早期開始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關節上的孔洞有明顯改善,除此之外還可防止關節惡化及腫脹病減緩副作用。對於抗拒每天吞藥的病人來說,可以大幅提升用藥順從度。

近期正值濕冷天氣,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症狀加劇,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提醒病友,掌握RA幸福123,1按時用藥積極治療,2身體不適勇敢和醫生討論,3定期治療及追蹤關節修復有機會,期望大眾並關心身邊的家人健康,提升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認知。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日前重磅邀請知名演員珮騏擔任類戲劇衛教影片「健康限時批」女主角,扮演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以精湛的演技詮釋病友疾病發作的不適與無助,期望透過影片為病友打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重拾幸福人生!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呂宇真

醫藥新聞

醫藥新聞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匯集最關鍵的醫藥新知,以及不斷更新的醫藥新聞,替你找到最佳的健康指引。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