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有這種聲音,恐是腦瘤警訊!單側、雙側耳鳴差在哪?小心這三種狀況是疾病徵兆

有睡眠障礙,特別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與沒有症狀的一般人相比,患有耳鳴的風險更高。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陳宛欣2021-12-03

在台灣,約有一成五的人口,耳內總是嗡嗡作響,而且年紀越長,耳鳴的情況更嚴重,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約三○%左右有耳鳴。引發耳鳴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確,不過多與聽力損失、耳朵疾病,如與外耳、中耳、內耳的疾病有關。

台灣耳科醫學會理事長、台灣耳鳴學會前理事長劉殿楨指出,耳鳴就像發燒、頭痛一樣,是很常見的症狀,雖然不會造成耳聾,但若出現單側耳鳴、搏動性耳鳴、急性耳鳴等三種耳鳴,有可能是疾病警訊。以下為專訪口述紀要:

耳朵裡嗡嗡作響,像是有隻蟬在鳴叫。耳鳴,大部分是聽到有個聲音,但外面沒有這個聲音,或是沒有外在聲源,別人無法聽見,只有自己聽得到的狀況下。平常外界聲音多、較專注時聽不太到,夜深人靜時就特別大聲,但若情況較嚴重,可能連講話的同時也會出現。雖然說耳鳴患者約有一○%至一五%,但其實真正受到嚴重困擾,甚至轉介精神科者,估計只有一%到四%左右。

它會發生在單耳、雙耳,有時甚至無法定位出聲音的確切位置。其聲響會是斷斷續續或持續二十四小時、重複性、機械性的聲響,如蟬叫聲、機器運轉聲、水流聲等。耳鳴就是中醫俗稱的腦鳴,兩耳都聽得到,但又不確定是左耳還是右耳,感覺在整個頭部都聽得到聲音,就稱為腦鳴。常會與幻聽搞混,與耳鳴不同的是,幻聽是聽到有意義的聲音,如聽到音樂、有人講話。

聽損、耳疾都是耳鳴成因

在過去,有位美國的醫師將耳鳴患者的聽神經切斷,但是竟有超過一半的人耳裡的聲響未因此散去。因此發現耳鳴的來源並不單純,從周圍或中樞引起的都有可能。

而耳鳴的成因,到現在也並非百分之百確定,但最有關的原因有二:一是耳朵疾病,如外耳、中耳、內耳等的疾病;二是聽力損失,耳鳴患者可能九○%都有聽損,而其理為,當我們沒有周圍聲音的刺激後,大腦會出現過度代償,就會產生所謂的聲音,類似狀況就如同幻肢痛,截肢後仍覺得痛。在過去的理論都認為是聽力損失造成耳鳴,但有一○%的耳鳴患者聽力正常,聽損的人不一定有耳鳴。另外,耳鳴也與腦部、壓力等中樞神經系統有關,像是心理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焦慮憂鬱都會造成耳鳴。壓力大時,耳鳴馬上找上門,過一陣子睡得比較好,耳鳴就莫名其妙不見了。

有三種耳鳴是疾病警訊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壯年也開始有耳鳴困擾,除了上述原因如耳朵疾病、聽損外,與先天性的聽力損失、遺傳、日常噪音的暴露,像是常戴耳機、在工業區上班等,以及全身性疾病都有關聯。

雖絕大部分的耳鳴,如慢性、雙側耳鳴較無害、很少會致命,但有三種狀況一定要注意:第一種是急性的耳鳴,突然發生、過去沒有的耳鳴狀況;第二種是單側的耳鳴,左耳或右耳的耳鳴;第三種則是搏動性耳鳴,如聽到心跳、血管的聲音,以上三類都有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導致,如中耳積水、耳硬化、梅尼爾氏症、腦部的聽神經瘤等。出現上述三種耳鳴,就必須就醫檢查。

目前尚無法證明任何藥物能有效消除耳鳴,通常醫師開的藥物包括鎮靜劑、促進耳內血液循環的藥及維他命,主要是減少耳鳴帶來的困擾及不適。另也可做聲音治療,因患者在環境背景音大時,就較不會注意到耳鳴,而聲音療法就是利用環境音,來轉移對耳鳴的注意,降低腦中耳鳴的反差。

像是在夏天,我會建議患者在睡前開電風扇,遮蔽耳鳴、減低注意力,或者打開電視,有別的聲音後,就不會只注意自己耳鳴,音量比耳鳴聲量稍微小一些即可。

耳朵的疾病若是外耳及內耳的問題就需要開刀治療,聽神經瘤則須用電療等。但大部分的耳鳴無法手術解決,如同上述有人把聽神經切掉,但耳鳴的狀況卻一如往常。

若出現耳鳴,首要就是去檢查,先確定身體是否有問題,很多人會害怕,耳鳴是否會變成耳聾,我認為,八、九成以上的案例都不會造成耳聾;若症狀越來越嚴重,影響到生活、情緒,才需要以藥物治療。

有些人會擔心,老了後耳鳴會不會越來越大聲,其實年長者的耳鳴,通常與聽力退化有關,且耳鳴大部分會到達一個平衡,再大聲也不會多大聲。面對它,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焦慮,一旦開始焦慮,就會引發耳鳴的惡性循環,切記放鬆心情,與之和平共處。

值班醫師 劉殿楨
學歷:美國西北大學聽力學博士、台大醫學士
經歷:台灣耳鳴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耳鼻喉部兼任副教授、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臨床教授
現職:台灣耳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劉殿楨的5招耳朵保健法
1.避免噪音,戴耳機60分鐘要休息,聽音樂音量開6成。
2.吃抗氧化飲食保養耳朵,如藍莓、綠茶等。
3.因耳內循環極細,如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高血脂等影響循環的疾病,更該注意好好控制。
4.避免不好的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
5.耳朵沒有皮下組織,若要按摩耳朵,注意別太用力。

責任編輯:陳宛欣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