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變大是斑?還是癌?留意慢性傷口、濕疹!除痣須當心,小心將癌當成痣

相較於惡性黑色素瘤,更常 見的是基底細胞癌,不易辨別 且難早期發現。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李宜芸2022-07-04

金鋼狼休.傑克曼去年驚傳第七次復發皮膚癌。皮膚癌種類多元,其中的惡性黑色素瘤令人聞風喪膽,曾有統計,第四期五年存活率近乎於零。雖惡性黑色素瘤好發於白人族群,但亞洲人發現的期別較晚、也較嚴重,不可不慎。

相較於惡性黑色素瘤,更常見的是基底細胞癌,不易辨別且難早期發現。台北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李政源建議,可定期觀察皮膚狀況,出現變化即可找醫師協助診斷,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下為專訪口述紀要: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少的痣或斑,為了美觀,很多人會選擇去醫美診所雷射除痣。不過皮膚科臨床常見民眾除痣時,因醫師未必受過皮膚專科醫師的訓練,沒有辨別出皮膚的痣其實是皮膚癌,除完後發現痣長回來,看起來還怪怪的,到皮膚科診斷才發現原來是癌症。

皮膚癌還細分成這幾種

皮膚癌的類型很多,簡單區分成惡性黑色素瘤與非惡性黑色素瘤兩大類。其中好發率最高的是非惡性黑色素瘤中的基底細胞癌與扁平細胞癌,占約八成至九成左右。

皮膚癌最常長在鼻頭、臉頰等頭頸部會受到陽光曝曬的地方。基底細胞癌的形態,有些看起來像痣、有些是膚色,邊緣像塗了層蠟,中間有潰瘍、旁邊混合著一些血絲;扁平細胞癌則會讓皮膚增生變厚,突出一顆如蕈狀,或者有些中間會潰瘍、脫屑。

所幸,這兩者並非如惡性黑色素瘤般惡性的癌症,多是局部侵犯為主。扁平細胞癌則偶有淋巴結轉移,但兩者經過手術治療切乾淨即可。除手術治療外,現在也有冷凍治療、光動力治療、局部塗抹化療藥物等替代開刀的療法。

惡性黑色素瘤存活率低 需要更早期發現

至於惡性黑色素瘤,惡性度高且容易復發,雖然只占皮膚癌中的六%,但卻有微上升的趨勢,尤其亞洲因為對惡性黑色素瘤關注較低,因此發現期別多半較晚。不過近年有越來越多新的標靶、免疫治療,先前台灣的研究顯示,黑色素癌五年存活率約四五.六三%,不需太過灰心。

對民眾而言,很難區分是痣、斑、濕疹還是癌症,因此容易發生延誤診斷的情形,如長輩常見的陽光角化症其實是扁平細胞癌的前身,長輩常以為是老化正常現象,殊不知竟是癌。因此,若皮膚有異狀,經年累月似乎都不會好,建議前往皮膚科診斷,不要都拿成藥擦,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對於身上的黑痣,民眾可以以口訣來綜合判斷。如果只是形狀有點三角形,但其他部分沒有太大變化,就不需太過緊張。

危險因子不只紫外線 還有外傷及物理性壓力

皮膚癌的危險因子是太陽。罹患皮膚癌的病人,皮膚科醫師多半會了解工作職業是否很常需要曝曬於太陽下。甚至有罹患過皮膚癌的患者,代表皮膚已被傷害過,很可能在其他區域也會發生病灶。

不過,很多人會問,亞洲人的惡性黑色素瘤好發在肢端、腳底,似乎與太陽沒有關係,近年也有相關研究顯示,許多黑色素瘤好發位置在腳底承受壓力最大的地方,推測外傷也是可能的危險因子。

而過去曾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區域,也可能因暴露過放射線而致皮膚癌。最後則要留意家中是否有黑色素癌家族病史,或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都可能增加罹癌風險。如有慢性好不了的傷口,也可能因沒有增生好,長出癌症。

防曬要塗得比你想的還要厚

預防皮膚老化、癌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防曬,然而一般人的防曬乳普遍都擦不夠,若是膚色較淺的人,對光也會特別敏感,更要積極防曬。皮膚科建議,整臉所需要用到的量大約是十元硬幣大小,如果是去戶外出遊還要擦更厚,流了汗還需要適時補擦。

皮膚癌型態多元且難辨認,民眾可定期檢查身體皮膚狀況,如果看見變化,就可請皮膚科醫師判斷,若有疑慮就會切片化驗。

很多人會因為看到痣的變化,擔心是不是癌症而來看診。建議挑選形態較為異常、變化性較多、色素較為不均勻的病灶,和醫師詳細溝通與處理。為避免延誤就醫,若要雷射除痣,切記選擇有皮膚科專業的診所,以免發生將癌症誤以為是一般的黑痣。

值班醫師 李政源

學歷: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碩士、陽明大學醫學系
經歷: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醫療器材諮議會委員、陽明交通大學皮膚科助理教授
現職: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

ABCDE口訣判斷癌症
Asymmetry:痣看起來不對稱
Borde:痣的邊緣不規則、不太清楚或有暈開感覺
Color:顏色不均勻
Diameter:以手腳掌等末梢處大於0.6公分的黑痣
Evolution:變化性或突起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