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打獨鬥小診所,組成社區醫療群
離你最近的專屬健康顧問
一年繳交的健保費平均超過三萬元,你想買健康?還是只買疾病治療?
儘管健保讓民眾享受公平價廉的醫療,近日再度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盛讚,但是以疾病為主、以專科區分醫療的制度設計,卻讓台灣的醫療變成以病計酬,扭曲應以民眾健康為導向的目的。
「健康不是治病而已,」醫界大老、現任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董事長的謝博生直言:「醫療該做的是照顧人,不是照顧病;一個人被切切割割給不同的專科醫生醫病,怎麼得到完整的照顧?」
然而想要把各專科的醫師組織起來,建立一個熟知自己病史、能共同會診的專屬醫療團隊,似乎是總統或富豪才能享受的特權?若你這麼想,可就大錯特錯了。
市井小民不但也能享有醫療團隊,而且他們就在離我們不遠的街頭巷尾。社區裡的診所,其實不只是能為我們解決如感冒、拔牙、量視力等小毛病,越來越多醫師打破專科界線,共同組成「社區醫療群」。
他們,一手照護全家健康
「社區醫療群」是歷經九二一地震、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之後,在民國九十二年開始推動的醫療改革方案:鼓勵原本單打獨鬥的診所,結合不同專科,以五到十家診所為一個團隊,共同成為會員的「全人健康顧問」,有如社區的綜合小醫院。
全台至今已有三百二十四個醫療群散布各地,由將近一千九百家診所組成,占西醫診所約二○%。每個醫療群若非一半以上醫師具備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或家醫科專科醫師資格,就是至少五分之一以上醫師具有家醫科專科資格,以確保醫療群能提供民眾常見疾病的診斷服務。
而民眾只要有參加健保,就能以家戶為單位,選擇加入居住地生活圈內的醫療群。唯一的條件,是登記成為會員的前半年,家戶裡的任一成員,必須在醫療群內的任一診所留有求診紀錄。
1
2
3
4
5
單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