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角的星巴克咖啡到莊園精品豆,美國讓全世界都對咖啡因上癮。

咖啡時尚影響全球

撰文者: 李莘于2012-09-10

咖啡不是美國的發明,但真正讓咖啡成為全球運動,甚至變成時尚, 卻是美國。包括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 以及講究產地、講究手感的咖啡「第三波浪潮」(Third Wave of Coffee),都是由美國這個咖啡後進帶動的。

美國是全球最大咖啡消費國,約占全世界20%以上,每年有1.6 億人喝咖啡,平均每人每年喝掉4.5公斤的咖啡,且逐年上漲中。但早期美國人對咖啡的不講究,經常被歐洲人恥笑,戲稱為「洗碗水咖啡」。

美國的咖啡革命,起源於二次大戰後60、70 年代, 兩位歐洲人在美國推廣做法正統的香醇好咖啡,洗碗水的惡名才獲洗刷,他們是被譽為「精品咖啡」教父與教母的艾弗瑞‧ 畢特(Alfred Peet)和娥娜‧ 努森(Erna Knutsen)。

這兩位先驅反轉老美的咖啡味蕾,讓美國的品味超越歐洲,往咖啡界龍頭邁進。

精品咖啡先驅》

咖啡烘焙師之子的畢特,看不慣有錢的美國人甘於劣質罐裝與即溶咖啡,開始在店頭用頂級阿拉比卡豆,現烘現煮新鮮的歐式咖啡吸引顧客聞香而來。這種烘得油亮,濃郁、醇厚的重焙咖啡,就像威士忌,勾動舌尖野火,一發不可收拾,他在舊金山柏克萊的「畢茲咖啡」成為當時咖啡迷朝聖地。

不過他主攻賣豆,不賣飲料。旗下的三名徒弟,日後複製畢茲咖啡的模式,到西雅圖派克地市場開了一間只賣重焙豆、也用法式濾壓壺沖煮的咖啡館,叫作星巴克(Starbucks)。從此,美國咖啡登上占領全世界的前哨戰。

不同於畢特重視烘焙技術,努森在乎生豆風味。原本只是咖啡豆商秘書的她,因為天天接觸從世界各地運來的豆子,開始對咖啡產地有興趣,甚至要求進入杯測室學習。

她憑藉著過人的鑑賞力,測出每個不同產區的風味、特性,進而篩出稀有的頂級咖啡與商用大宗咖啡。她於1974 年接受雜誌專訪時, 首次提出「精品咖啡」一詞,強調因各產地特殊的氣候、水土、地􀑢、栽種、處理方式的不同,對豆子影響甚巨,這種因地而異的風味,就是精品豆的精髓。好比印尼蘇拉維西、蘇門答臘曼特寧、葉門摩卡都算是風味極獨特的精品咖啡。

這種讓產區站到前方的概念,讓大家開始在意手上那杯咖啡的履歷,尤其成為這20 年來的趨勢。越來越多人到咖啡館不再只會點美式、拿鐵、卡布其諾,而是開始喝不加糖、奶, 強調要喝出風味的「單品咖啡」, 明確的要求「耶加雪菲日曬」、「安提瓜花神」、「肯亞AA」, 這種品咖啡如同品紅酒般的精準品味,努森的推廣功不可沒。

而星巴克從一間強調深度烘焙、不賣飲料的咖啡豆專賣店,經過了行銷高手霍華.舒茲(HowardSchultz)轉型之後,成為一個分布全球40 多個國家, 門市超過13,000 多家的龐大跨國企業,與麥當勞(McDonald's)一樣, 成為美國文化的符號。

雖然不少咖啡人都痛批它展店後品質大不如前,但它的確成功打造「咖啡即時尚」、「咖啡館是除了家庭、辦公室外的第三生活空間」的概念,深植在每個都會人的心中。從此,上咖啡館不只是為了喝咖啡,跳脫了飲品層次,來到人的心靈層次,跟時尚名牌一樣,代表外顯的品味。

當星巴克越擴越大,形成一種大眾口味。也有許多人認為咖啡應該被視為像酒一樣的手感美味,他們強調親赴產區、直接交易的莊園豆,反璞歸真的手沖,被咖啡界稱作「第三波浪潮」。

1
2
單頁閱讀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