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不渴也要喝!運動中,要怎麼補充水份才不傷身?
本文獲Mr.司博特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運動的過程中,補充水份是一項重要工作,但很多人卻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反而喜歡在運動完後才喝水。
聽到的理由不外乎:「不會渴」、「肚子會脹」、「我還好(沒有不舒服)」、「不想喝」、「沒有習慣」…等等,各式各樣都有。
有趣的是,部分沒喝水習慣的人,甚至覺得這樣做一點也不影響運動表現,因此他們步照跑、泳照游、球照打,但水…照樣不喝!
「反正不喝也沒差阿!?」繼續追趕跑跳,樣樣都來!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法的話…小心!沒有狀況不代表零風險!
確實,由於每個人在運動過程中流汗的程度不同(也就是流失的水量不同),有些人是可以在不攝取任何水份的前提下完成「高強度」運動,卻不會出現因脫水而造成運動表現低下的情形。
但重點是,為什麼要讓運動過程更艱難呢?
更進一步說,為什麼要讓自己暴露在脫水、中暑、熱衰竭的風險之中,甚至還將危險發生的機率提高呢?
這樣做一點好處都沒有!(研究還發現僅是微小的含水量變少,都能減弱你的運動表現)
其實稍微簡單思考一下就能理解其中的原因。
我們知道,運動過程中,身體為了排除多餘的熱量,會透過流汗來快速調節體溫,這個行動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損耗體內所含有的水份。同時我們也了解,人體中營養與廢物的代謝都有賴血液來傳輸,而血液中則含有豐富的水份(約一半為水。以血漿來計算的話,水所佔的比例更高達90%)。
顯而易見地,若此時體內大量流失水份,血漿容量將因此低落、血液將因此變得濃稠,這會導致血流速度下降、血壓降低、營養與廢物代謝速度變慢。(但可別忘了,你仍舊在劇烈運動之中!)
接著身體為了維持一定的能量供給,迫使心臟加強運作來增加血流速度(心跳加快);緊跟著流動到皮膚的血液量減少,散熱受阻,體溫無處宣洩,持續攀升。
最後,身體超越負荷,輕則運動表現下降(或產生輕微頭暈、疲勞、噁心等症狀),嚴重點則可能發生熱衰竭、熱中暑…
看到這,是否意識到補充水分的重要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