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7年生涯,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叫做「謙卑」
在小兒急診室工作越久,面對疾病的態度反而越來越謙卑,因為疾病常會用各種不同的面貌出現,就像是一個惡魔總是用不同的化身試圖迷惑我的思考,教科書上所描述疾病「應該」有的臨床症狀、理學檢查、影像學診斷、血液數值等,只能當成資料庫做為備查和參考使用,要下正確的診斷,最後憑靠的還是「經驗」。
在醫學中心急診室工作唯一的優點就是永遠有看不完千奇百怪的病例,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到最多的經驗值,但對急診室醫師來說,急診室就像是一個充滿各種未知危險的原始叢林,剛進入急診室工作,就像將一個從未接受過野地求生訓練的生手丟入叢林生活,極端適者生存的環境,考驗、折磨希望能在叢林中生存的人們,運氣好又能適應環境的人就能活命,運氣差或不能適應環境的人就會喪命,最特殊的一點是這個環境並不會對存活久、經驗夠的 「老手」 有任何優待,無時無刻激烈、嚴苛的超極限挑戰,考驗著所有在急診室工作的醫師,任何超乎預期的意外,等待在前方的結局不是病人的死亡就是急診醫療生涯的結束。
多年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病例是一個一歲多、從區域醫院轉診過來的孩子,主訴是意識不清和嗜睡,合併有輕微嘔吐、活力極差和食慾不佳,但不會躁動或哭鬧。理學檢查和抽血報告並不能提供任何診斷依據。腦炎是我和另外一位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共同認為最可能的診斷,孩子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和治療,但兒童加護病房滿床,家長要求將孩子轉至其他醫學中心,經過與他院聯繫和交班,孩子順利住進他院的兒童加護病房。
轉診當天,我打電話詢問病人的狀況,他院醫師最懷疑診斷也是腦炎,沒想到兩天後我再打電話去詢問病情時,得到的回答竟然是病人已經出院了!我心想腦炎的病人怎麼可能會這麼快就可以出院?難道病人其實已經過世了?幸好那邊的醫師回答我:
「病人住進加護病房後做了一系列腦炎相關檢查,也擔心是否為心臟疾病,就幫病人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最後不知道是哪個人提議既然超音波機器都推來了,順便做個腹部超音波吧!結果超音波影像出現標靶狀變異 (target lesion),竟然是腸套疊 (intussusception)[1]!病人接受灌腸復位術,順利解開套住的腸子,就完全好了!」
我仔細回想病史,孩子根本沒有腸套疊常見典型的症狀:間歇性哭鬧、不斷嘔吐、或是粉紅色果膠樣大便 (currant jelly stool)!符合的只有教科書上「稍微」提及的活力差、食慾差、嗜睡等非特異性症狀,事實上,這些非特異性症狀在兒科許多其他疾病上也會出現!
世事無絕對,醫療更無百分之百的保證!我只能以更謙卑的心面對疾病。
[1] 腸套疊 (intussusception) 指的是近端腸管凹陷入遠端腸管,用白話來說就是「腸子卡住了」,也是腸道阻塞的一種。若不及早處理,容易發生腸壞死、腸穿孔,最後變成腹膜炎危及生命。
現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急診科 主任 學經歷 FB 粉絲團【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版主 「Dr. E 小兒診療室」專欄文章列表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畢業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醫學中心 住院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 兒科部小兒感染研究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醫學中心 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醫學中心 兒童急診科 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