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發

從小捐血給重病領養妹妹,讓他決心走上兒科之路...劉明發化身「無尾熊醫師」拯救罕病童

撰文者: 張語羚/攝影:蔡祖芸2020-06-24

走進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的診間,兩隻無尾熊玩偶就放在桌上,是小小病人遠從澳洲帶回來給他的禮物,「我的聽診器前面都會掛小隻的無尾熊,雖然每隔一陣子就會被小朋友拔走,但也因為這樣他們都叫我無尾熊醫師。」他笑著回憶與小小病人的互動。

初見劉明發時,便感受到他對小小病人的用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他脖子上掛著的深藍色底、佈滿米奇圖樣的可愛領帶,接著會發現他並沒有穿著傳統的白色醫師袍,取而代之的是淺藍色短袖襯衫搭配西裝褲。

「這樣小朋友比較不會有距離感,也比較不會害怕,有些(小朋友)一進來還會拉著我的領帶玩。」劉明發笑說,除了穿著與其他診間的醫師不同,他還隨時準備貼紙、零食等小禮物,就是為了在看診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就是這樣放下「大人身段」的小兒科醫師,讓小小病人都願意敞開心房信任他,甚至還有小小病人當了父母後,再帶自己的孩子給劉明發看病,著實成了「醫生爺、病人孫」的關係。

每月捐血給重病妹妹,成行醫最大動力

劉明發自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後,便投入小兒科領域至今已近30年,輾轉服務於台北榮總與新光醫院,不過聽著他用滿滿台灣味的語氣,娓娓道來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時期的故事,難以發覺他其實出生自馬來西亞華僑家庭,19歲時才隻身來台攻讀醫學系。

劉明發之所以選擇小兒科作為他的從醫之路,原因還得從妹妹說起。他有一位相差12歲的妹妹,是媽媽堅持家中要有女兒而領養的。但妹妹從小患有嚴重的地中海型貧血,因此他從高中開始,每個月都要捐血給妹妹,更要分擔父母照顧妹妹的責任,自此埋下他選擇小兒科領域的種子,也是他行醫的最大動力。

但劉明發也坦言,雖然當初選擇科別時,因為妹妹的關係與喜愛小孩而選擇小兒科,不過最初對小兒科頂多就是喜歡,而沒有熱愛,反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全心投入後越走越順,這才覺得自己選對了科別、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並且一路堅持了30年。

同理心理解小病人 「假裝」肚子痛不會瘦

從醫數十年,有兩個令劉明發印象深刻的個案,其中一例是一位9歲小男童,肚子痛了3個月在數間醫院來回看病,就是找不出病因,一度還被家長、醫師們誤認為是在「假裝」,還會診了精神科醫師,但並沒有任何結果。

小男童父母無奈之下求助劉明發,他察覺孩子的體重已經少了7、8公斤,「應該不是小孩假裝的,因為假裝的(肚痛)無法讓自己瘦下來。」進一步透過超音波檢查,這才確診為「壞死性腸炎」,最嚴重可能會危及性命,所幸住院治療兩週後順利出院。

劉明發認為,小兒科的病人與其他科別不同,多數是無法具體表達自身狀況的孩童,甚至還會因為害怕醫院、不信任醫師等因素,拒絕配合診治,有時父母也會操之過急,認為找不出病因就是孩子在「假裝」,這時醫師的角色就特別重要,需要以同理心理解孩子與父母,並且透過技術與經驗為小小病人診治。

救回罕病童 伴他走過最後10年

另一個案則是患有罕見疾病「胰臟母細胞瘤」的孩子,劉明發初見這位年僅12歲小小病人時,他是因肚痛難耐就醫,診斷後發現胰臟中有個10公分的腫瘤,必須立即開刀切除才有救。

但開刀過程卻是一波三折,先是負責開刀的總醫師在進入手術房一小時後回報,腫瘤太大且不斷流血只能送回加護病房,「講難聽一點,就是在開刀房死亡,還是在加護病房死亡。」劉明發回憶當時情況確實棘手,但他也不願如此直接放棄病人,因此緊急找了人在內湖的一般外科醫師協助。

好在這位醫師20分鐘內從內湖飆到士林的新光醫院,僅花了10分鐘將腫瘤切除,但過程中病人流血不止,好巧不巧當天血庫還大缺血,是劉明發邊救人邊跟護理師說,「這孩子有沒有救就靠你了!」要護理師想盡辦法一定要弄到血,負責血庫的護理師趕緊搭著計程車奔波台北市四處調血,黃天不負苦心人,血庫荒的危機即時解除,順利救回這位罹患罕見疾病的孩子。

「最後他有念完大學,到了大三才走。」劉明發說,手術後10年這位病人雖因腫瘤不斷轉移,陸續開了超過10次的刀,但還是順利讀完國、高中,考上臺北醫學大學,成了他的小學弟。

生命最後幾週 用嗎啡助他回家

在這位病人生命僅剩2、3週,一顆一顆葡萄般大小的腫瘤幾乎佈滿全身,疼痛難耐之時,也是劉明發陪著他,會診麻醉科疼痛醫師,透過點滴、貼片、藥片等方式給予嗎啡止痛,就是為了讓他在生命的最後能夠返家,劉明發與新光醫院的團隊也確實做到了。

劉明發坦言,當時這位病人從其他醫院轉回新光醫院時,被認為已有嗎啡成癮,不宜再給予更多的嗎啡,但他認為,都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即使嗎啡成癮也應該想盡辦法讓他回家,不要留遺憾地走。

多年來,劉明發就是用這樣的「同理心」問診,即使有時盡了最大的努力,還是敵不過疾病,病人的離去也會讓他難過多時,但經過多年的調適,他理解到盡人事聽天命是他唯一能做且應該去做的。

「無尾熊醫師」堅持行醫本心 留台30年

一晃眼劉明發已從當年19歲的年輕小伙子,成為經驗豐富能夠帶領團隊的主治醫師,談起當年留台的決定,他不諱言與台灣籍妻子成婚是一個重要因素,另一個關鍵則是行醫助人的本心。

回首劉明發在馬來西亞的兒時記憶,父母早年在馬來西亞經營雜貨店,同時也種植可可豆等經濟作物,雖稱得上是當地的小康家庭,但其實在他小時候,父母每天凌晨3、4點就要起床照看農作物,臨走前會留下一罐用煉乳沖開的牛奶,讓還在熟睡中的劉明發與兩個哥哥起床後有食物可吃,因父母忙於賺錢養家,他的童年生活基本上就在與哥哥互相照顧中度過。

但即便如此,劉明發的父親還是相當重視教育,自他有記憶以來,便很少被要求協助除草等農活,更常看到父親捐錢協助當地教育單位,言教、身教雙重影響下,他與兩個哥哥長大後也都陸續當了醫生,分別留在馬來西亞與台灣行醫。

90年代台海危機之時,劉明發在新光醫院擔任小兒科住院醫師,當時各國政府都有撤僑班機,只要登記便能飛回馬來西亞避難,不過劉明發卻選擇留下來,「打仗的時候最需要醫生了,我怎麼可以在這時候走」,本著當醫生的初衷,劉明發就這樣扎根台灣30年。

笑起來眼睛幾乎瞇成一條線的劉明發,看上去親切和藹,多年來用同理心為小小病人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甚至過往的小小病人長大生孩子後,又帶著下一代來給他看病,劉明發一步一腳印成為讓孩子們不再那麼懼怕醫院的「無尾熊醫師」。

家族旅行空擋看厚重文獻 吸收醫學新知是劉明發的興趣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長年來把精進醫術當興趣,就連每年一次的家族長途旅行,都要在搭飛機、孩子未起床的空擋看醫學文獻,「坐在瑞士的山前,(醫學)文獻,沒騙你,我真的很享受。」外人難以理解的「把工作帶到生活」,在他眼裡卻是工作即生活,甚至工作就是興趣。


劉明發還說,那一疊疊的醫學文獻,就是要在旅行時候看比較沒有壓力,讀起來也更愉快,更重要的是,文獻讀得多才能越讀越快,乘著過去閱讀文獻的知識基礎,能更快速地吸收新的臨床資訊、藥品訊息等,面對不斷變化的疾病時也能夠突破框架,快速找出病徵並對症下藥。

醫師基本資料

  • 劉明發 醫師

  • 專長:小兒腸胃與營養

  • 診所: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 電話:02-28332211

  • 地址:1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95號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呂宇真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