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牙照X光會傷身嗎?什麼情況非照不可?
最近,牙科濫拍X光的新聞引發疑慮,不少民眾擔心因要看牙齒而增加輻射的露暴,但你知道嗎?雖然很多人對輻射暴露有很深的恐懼感,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本來就存在天然的輻射源。
輻射的單位是西弗,1西弗等於1000毫西弗,1毫西弗等於1000微西弗。所謂的輻射劑量,跟輻射的強度及暴露時間,都有關係。
即使什麼都沒有做,台灣民眾所接受的天然輻射量,每年約在1.6毫西弗,也就是1600微西弗。而有些生活嗜好,也會增加輻射的暴露量,舉例來說:抽菸者,光是每天抽一包菸,一年下來所增加的輻射劑量,可達9毫西弗,也就是9000微西弗。
另以搭飛機為例,台北松山機場飛日本羽田機場,來回一趟的輻射量,約在16微西弗左右[1],也就是說從台北搭機去日本東京玩,約會有16微西弗的輻射量暴露。若是從桃園國際機場飛美國西部的洛衫機國際機場,來回一趟的輻射量,則約在90微西弗左右[2]。
那牙科的X光片呢?牙科最常拍的X光片,包括有根尖片、咬合片、環口X光片,另外,與輻射劑量有關的常見影像檢查,還有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
- 根尖片:約5微西弗。
- 咬合片:約5到7微西弗。
- 環口X光片:約15到25微西弗。
- 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視照射的模式而定,約30到120微西弗。
民眾會到牙科看診,常見目的一是洗牙,二是檢查,三是治療。我詢問過台北長庚紀念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什麼情況下,他會安排患者作X光的檢查,他的回答是,看過口內的狀況、牙科病史、潔牙習慣,若懷疑有肉眼無法確認的牙科問題,就需拍牙科的X光,甚至,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來全面性地確認問題,藉以訂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舉例來說:一位口腔衛生維持得不好、潔牙時,沒有使用牙線清潔牙縫的習慣,而懷疑有肉眼看不見的牙縫間蛀牙時,就會安排根尖片、咬翼片的拍攝。此外,如果有牙齦流血、發炎或是刷牙時,牙齦會流血,經過臨床檢查後懷疑有牙周的問題時,也會安排根尖片的拍攝。
根尖片:紅圈處的牙縫有初期蛀牙,牙冠有黑色陰影;藍圈處的牙縫沒蛀牙,可看到完整牙冠。
有些小朋友開始換牙,恆牙萌發有異常,或是青少年要開始長智齒時,有時候需要確認所有牙齒的狀況,就需要拍咬合片或環口X光片。若是因外傷撞到牙齒,會需要拍根尖片或咬合片來輔助診斷,決定後續的治療,也常需要作追蹤檢查來觀察受傷後的後續變化。
而根尖片、咬合片與環口X光片,所拍攝的影像範圍及精細度,皆不同,當範圍越小時,精細度會越好,範圍越大時,精細度會越差。原則上,若要仔細看少數幾顆牙齒,就拍根尖片,看較多顆牙齒,則考慮拍咬合片,看全口的牙齒,則考慮拍環口X光片。
咬合片:藍圈處,是作過根管治療的三顆乳牙。這三顆乳牙上方有二顆門牙的恆牙,紅圈處是卡在門牙間的多生牙,會影響門牙的萌發。
環口X光片:紅圈處的第二大臼齒及智齒歪斜,影響第一大臼齒牙冠及牙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