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失眠,您最想問的問題:安眠藥吃多了,會致癌、失智嗎?
台北醫學大學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長期吃使蒂諾斯、贊安諾、悠樂丁等安眠鎮靜劑,恐增罹癌風險,如腦癌風險較未吃者高9成8、食道癌高5成9、胰臟癌高4成1。(來源:蘋果日報)
去年有個讓失眠患者相當驚恐的新聞,宣稱「安眠藥致癌」,讓病人寧可不要睡,也不肯吃安眠藥!然而,真相到底為何?
據悉,此研究是用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以「BZD類安眠藥」藥物碼與「癌症」診斷碼做相關性統計的結果。醫學院的教授,加上國家級的資料庫,民眾或許因此而認為此研究結果可信。
說起做研究,我個人就念到醫學博士。唸過生物統計的人都知道,「相關性研究」(association study) 不等於「因果關係」(causal relationship),加上有太多的「干擾因素」(confounding factors) 從健保資料庫裡根本看不到,有相關就只是「統計上」有顯著,不見得是「事實上」有關,更不能鐵口直斷說兩者有因果關係。
在醫學研究的數值統計方面,普遍將相關係數訂在P<0.05;白話來說,就是「因偶然而呈現統計顯著的機率」為5% (亦即 1/20)。如果P值跑出來小於0.05,那麼因為矇到而誤認的機率小於1/20,反過來說,可能為真的機率就是九成五了。以這樣來說,應該算很嚴謹了吧?!
然而,做過研究的人都知道,要弄出P<0.05結果不難,多跑幾次就好。就像求神擲筊,求到神筊的機率是1/4。擲一次擲不出,怎麼辦?答案就是--多擲幾次!直到神筊出現為止。如果研究者把一個群體對20種因素,逐一做相關性統計,以機率而言,約可抓到一個因素呈現統計顯著。
所以,只要研究者「有心」,要有所謂的「結果」根本不難。因為,最難的是於判斷此結果到底有無實際意義?有否被其他干擾因素而導致誤判?
像是:病患在癌症確診前,因為身體狀況變差,睡眠出現障礙而就醫,開始服用安眠藥,後來才診斷出癌症,我們能就此推斷安眠藥導致癌症嗎?何況,癌症通常會造成疼痛與身體不適,合併失眠相當常見,病患服用安眠藥並非罕見,用常理就能推想安眠藥與癌症會呈現統計相關。
研究者必須先考慮現實狀況,邏輯上是否合理,研究結果推論的極限,最後才寫下結論。如果研究者看到統計結果呈現顯著相關就大喜,立刻發表論文且召開記者會,恐怕影響愈大,造孽愈重。
按照此新聞內的論文邏輯,癌症患者幾乎都吃飯,統計起來吃飯與癌症相關,呼吸空氣更加相關!我難道可以據此呼籲國人,別吃飯也別呼吸,不然會得癌症?!
另外,以如此龐大的健保資料庫跟諸多癌症比對,應該也有不少癌症與安眠藥出現「負相關」(吃安眠藥者癌症發生力較低),難道就可以推斷安眠藥對罹患某些癌症具有「保護力」?!可惜,這類數據與作者原有立場矛盾,對作者想要發表的數據打臉,因無聳動力,缺乏新聞價值,往往就被作者壓下不提,民眾自然無從得知。
安眠藥,尤其是苯二氮平(BZD)類的,已經上市幾十年,使用人口以億萬計。如果真有致癌的疑慮,早應在歐美各先進國家被禁用,至少也會被發布警語。但,至今台灣的精神醫學會,藥物主管機關都沒有接到相關資訊,民眾毋須因錯誤的研究結果而到恐慌,先搞亂了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拜媒體之賜,民眾也常擔心常吃安眠會導致「失智症」,這恐怕也是「因果謬誤」的問題了。像先前文章中提到的,阿茲海默症的病因是變性蛋白在腦中堆積,而睡眠期通常是腦部的清運時段,此症患初期就常出現失眠,睡眠缺乏而腦部廢物清運不佳,造成變性蛋白堆積。所以,是「失眠導致失智」呢? 還是「失智的前兆是失眠」?
但目前治療「失眠」通常會服用「安眠藥」,如果不詳加考慮邏輯是否合理,很容易就犯了「因果謬誤」,跳開失眠的影響,直接推論安眠藥會導致失智了。
那麼,安眠藥到底有否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