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自閉症、拿到音樂學院獎學金的鋼琴天才,母親最後卻拒絕讓他出國成名的原因是…

撰文者: 顏歌2016-01-29

二十多年過去了,邱婭回想起兒子秋實被確診為自閉症之前的那幾年,感覺已經遙遠得像一個夢:是的,他們是那麼疲勞而迷茫;是的,他們是那樣擔心秋實是否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是的,他們不惜一切地想要讓秋實成為一個「規範的孩子」—好在,他們還能隨時聽到秋實的歌聲。

不論到了什麼地方,一聽到音樂聲,邱婭總能想起年幼的秋實鼓著小臉唱歌的樣子。不管是多難的歌,秋實聽一聽就會了,張開嘴就能唱出來,吐字清楚、聲音洪亮。

「他很乖,很會唱歌,不像個有問題的孩子啊。」她還記得第一次聽到「自閉症」這三個字的時候,她難以置信地去問醫生。

醫生說:「這個問題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現在沒什麼辦法醫治,也不能吃藥。」那是1994年,秋實7歲,剛剛上小學,邱婭帶著他從華西醫院走出來,馬路上人聲鼎沸。

邱婭知道,從那一天起,秋實不再是小神童或者小歌星了—他確鑿無誤地成了一個特殊的孩子,而她自己必須成為一個更不一般的母親。

那一年,秋實才上小學,這本來草木風華的世界對他而言卻變得格外猙獰。老師們說:「這個孩子你們送到別的地方去吧,留在這拖後腿,全班的平均成績都要降一降,我們怎麼交差啊?」其他的孩子更是把他當成了受氣包,下課了或放學以後,蜂擁跟在他後面,笑他、罵他,甚至扔東西打他。

邱婭把苦水往肚子裡嚥。「不能把秋實送到特殊教育學校去,把他送到那去,跟養個小動物有什麼區別?他是人,雖然特殊一點,卻是一個普通的人。」她堅信這一點。

她和丈夫到學校去,一次次跟老師溝通,解釋秋實的情況,並做出各種保證。終於,秋實留在了普通的小學裡,和其他普通的孩子一起學習。

那一年,為了給秋實治病,邱婭請了一個音樂老師來教他彈琴。他們驚喜地發現,秋實坐到鋼琴前面,抬起手來,就像回到了童年。他隨著音樂,跟著節奏,移動著雙手,像天才一般。

「這孩子彈琴太有天分了!」音樂老師讚嘆道。長期以來,在他們的生活裡,終於閃現出一點亮光。

「不管怎樣,都要讓秋實好好學琴。」邱婭做了決定。

就這樣,秋實過上了雙重的生活:在學校裡,他是個孤獨遲鈍的學生,坐在課堂上,站在操場邊,像個永遠無法融入集體的局外人;在家,坐到鋼琴前面,他成了一個神采飛揚的寵兒,他歡笑著,彈奏著,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當然了,不管在哪裡,都有母親為他護航。學校的功課母親和他一起學,一遍遍,一次次,翻過來倒過去地教他—他往往只能硬記下來,換一個說法,又不會了。但是沒關係,母親說我們再來,總是可以學會的。在音樂的世界裡,他也有跌跌撞撞的時候。那些寫在書上、記在紙上的樂理知識真像天書一樣,於是邱婭自己先看、先理解,嚼爛了、理順了,再一點點「餵」給秋實。

這樣的日子說起來似乎艱難,但每次邱婭回想起來總要忍不住露出微笑:因為他們相依相伴,他們既是母子,又是師生,更是戰友。秋實從小學一點點讀下來,竟然讀到了畢業;彈琴就進步得更快了,學了4年,就考到了鋼琴九級。

1
2
3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