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電腦斷層,片子越照越清楚,為什麼檢查報告卻越寫越模糊?
「照片子」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當沉重的電動門闔上,紅色的警示燈亮起,似乎有什麼神奇的魔力正在施展。影像技術的進步,讓一百年來的醫學診斷有長足的進步。
醫生指著電腦斷層的片子,一邊比畫一邊說明,「你的肝臟這邊有顆腫瘤,看起來比較像是血管瘤,可以先追蹤,目前不建議開刀。」許先生望著螢幕上的影像,看得目不轉睛,「醫生,片子可以拷貝給我嗎?」
「當然沒問題。」
原本擔憂肝臟腫瘤的警報解除,許先生放下了懸在心裡的大石頭,拿著片子和放射科的書面報告開心地離去。
過了兩個禮拜,許先生又出現在診間,手裡的報告紙上標註著密密麻麻的中文翻譯,連音標都有。「醫生,這是我兒子幫忙查字典翻譯的。」許先生一臉焦慮,「這個報告是不是有問題?」
「有什麼問題?」醫師接過報告紙。許先生指著一段描述,「這裡說我的左肺下葉有毛病,說可能是肺炎,可能是結核,可能是類癌,也可能是肺癌。那我到底是什麼病啊?」
因為腹部電腦斷層會涵蓋部分的肺葉,影像中他的左肺下葉有些微浸潤的現象,所以打報告的放射科醫師就把各種鑑別診斷全都列了上去。「這個報告是不是打錯了啊?」許先生忐忑不安地問。
這樣的報告打錯了嗎?真相難道不是只有一個嗎?
其實,無論影像的解析度再好,終究只是個影子,所有的「診斷」其實都只是「臆測」,必然存在許多的誤差。一般而言,醫師會由臨床的表現及「可能性」的高低,來作出判斷。但是,科技的進展卻讓人們誤解醫學是「精確的」,而要求「保證」,甚至將「診斷的誤差」認定為「診斷的錯誤」而大加打伐。
在動輒挨告的氛圍下,會出現這種「大滿貫」式的報告也就讓人毫不意外。反正只要全部寫上去,肯定會有對的答案,保證萬無一失。這樣的做法當然「沒有錯」,不過也會造就許多「沒有用」的報告。
經過了5、60年,影像的解析度越來越好,報告卻被迫越寫越模糊,醫學究竟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