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找人關說,真的會被特別照顧?一個醫師的告白:我接到電話時,心裡是這樣想....

自從成為住院醫師後,有時候會看到有些患者及家屬透過管道來關切,以達到特別的照顧。總是在想,疾病的治療指引上,並沒有寫出如果有特殊管道關切的病人,治療方式有所不同。況且,光是應付這些打來關切的電話,就會花去思索如何照顧以及治療病人的時間。

在某個流感盛行的冬季,有位肺癌合併多處轉移的老婦人住院,向她先生解釋其病況不好,要隨時有心理準備。但她先生不管我怎麼解釋,仍是一直原地打轉,不能接受老婆罹患癌症末期,而一直要求會診外科醫師幫病人開刀,將肝臟轉移的腫瘤切除,不然就是會診血液腫瘤科給病人打化療。

每天都在討論一樣的話題,而且也透過一些公關來跟主治醫師關說,弄得我其實也開始煩燥了。在某個早上,婦人的隔壁床入住一位罹患流感的病人,而婦人先生一早就在護理站,大聲嚷嚷說:醫院應該要把罹患流感的病人轉進隔離病房。

護理人員一早就打給正在晨會的我,晨會結束後,我馬上到床側跟他解釋,他不聽我的解釋,雙方音量也逐漸大了起來。罹患流感被嫌棄的病人家屬一早也受了氣,此時也加入戰局。她先生突然跟我說:「你是不是因為我穿得不體面,所以才會對我這種態度?我也是個有頭有臉的人。」我回答他說,我不會管你是什麼人,只要住進來的病人,我都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也不希望你因為隔壁床是流感病人而對他們有偏見。流感的傳播,我們都有跟你衛教,個人的保護措施要做好。

後來,因為跟其他家屬溝通,婦人的先生也逐漸了解我們是有盡心地照顧病人的,婦人最後不幸離世,先生還是向我們醫療團隊說聲感謝。

最近在加護病房值班時,有位年輕男性因心肌炎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呼吸還算平順,可是家屬擔心之後會呼吸衰竭非常需要插管,甚至使用葉克膜來維持生命。家屬在外面一直找醫院的高層關說,許多科的主任就打電話來關切,當我走出外面向病人父親解釋目前病況時,他的第一句話就問:某某主任剛剛有打電話給你嗎?

我能理解每位家屬都希望家人能接受高規格醫療,而使得病情能夠好轉。我也是一直在思索是什麼病原菌造成心肌炎,想辦法是否能避免病情惡化,一直在接打來關切的電話,反而對病情不會有什麼幫助。

我心中覺得,每個病人對他家人而言都是VIP,不用特別打電話來關切我,也會好好地照顧他。而且,醫療本身,也是應視疾病嚴重程度而給予不同的處置。如疾病較複雜或嚴重的病人,應該要多花點心思在其病因的探索及思索最佳的處置方式。如果,將其心力大部分投注在有經關切的病人身上,對其他的病人也不是很公平。後來,這位病人未接受插管,呼吸部分改善後,就轉到普通病房康復出院。

在這幾年,也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病人及家屬,我慢慢體會到視病猶親這句話的涵義。曾經,有個家屬問我:如果是你的家人在這狀況下,你會怎麼做?我只能把目前的情形客觀地向她分析,相信醫護人員也是為了病人的病況而努力。病人及家屬如果也將醫護人員當成其家人般信任對待,醫病關係間將會更加和諧,在多年前,曾經看過賴其萬教授的著作〈當醫生遇見 Siki〉。(編按:Siki 是美國印地安人的特殊用語,意思是「我關心你,你也關心我」。)

希望我們當今社會的醫病關係能夠像 Siki 這個字所意涵著:醫生可以關心他的病人,而病人也可以關心他們的醫生。在我還是 PGY 時,在外科時曾照顧過一位小腸大部分切除且接受洗腎的病人。在多年後,其先生在路上遇見我時,也很熱情地向我打招呼及問候,在洗腎室遇到時,知道我前一天值班沒什麼休息,也叮嚀要我注意身體及有空就多加休息。當下,心中其實蠻感動的,腦海中浮現出,蘭大弼醫師與一位將近30年未見面的家屬握手感謝的照片。醫病關係如果可以成為那樣該有多好,醫護人員盡力照顧每個病人,病人及家屬也信賴醫師,不用特別找其他管道來關說增加醫護人員的負擔。

每位病人在家屬的心目中都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每個病人都是其家人心中的VIP。醫護人員也會盡所能地幫助病人康復及撫慰心靈上的傷痛。

本文獲「醫病平台」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民報》

專欄簡介_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專欄文章列表>>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查看全部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歡迎賜稿!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