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樂死機器」前,一個病人的告白:這麼做,我會死;但如果不這麼做,我倍受折磨後還是會死

撰文者: 王竹語2017-11-22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段旅程,死亡不應被視為終點。 臨終關懷應該讓旅者準備好前往下一站,而不只是用儀器把心跳、呼吸、體溫、血壓維持著數據。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如果病人能平靜的、安詳的與親友說明原委,安安靜靜告別,自己已經走完生命,再無所求,亦無所悔,更無所怨,對家人也是種莫大的安慰。

我查閱了你的人生,你會直接上天堂的。
但我們現在沒那麼多地方了,
所以,你還要在人間多活一陣子,
不用急著來。

以色列電影《快樂告別的方法》(The Farewell Party, 2014)男主角厄斯金喜歡做一些小東西:餵藥提醒機,解決了老人家常常想不起來自己到底吃過藥沒?變聲器,透過它打電話,對方聽不出自己的聲音。

於是他打給一位女病人,鼓勵她:「我查閱了妳的人生,妳會直接上天堂的。但我們現在沒那麼多地方了,所以,你還要在人間多活一陣子,不用急著來。」

女病人也配合演出,說:「沒人相信祢打電話給我。」後來她回撥電話找上帝,得到的回答是「上帝去上廁所。」

一開始我覺得電影好像是要傳達:「命運跟你玩,你最好陪著她演,不然下場可能會很慘。」後來才知沒那麼簡單,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

面對「老」的態度-求生意志越強,對延長壽命越有利?

馬克思臥床已久,馬克思的妻雅娜告訴厄斯金:「我再也受不了了,我要按一匹馬的劑量給他吃,讓他就此解脫......」

「這是你能決定的嗎?」厄斯金很不以為然。
「我見不得他再這麼受罪了,眼睜睜看著他痛苦,你也看到了。」
「咱們明天就去找醫生,肯定還有別的辦法的。」厄斯金還是不放棄。
「他就是想死,這跟醫生有什麼好談的?非要逼著他活下去?難道想死就有罪嗎?」

後來喜愛發明的厄斯金做了一台「安樂死機器」,可由病人自己操作。

但是厄斯金的妻子拉瓦娜呼天搶地的反對:「我不會讓你們殺了他的!你們不能這樣做!」可是後來當拉瓦娜失智了,她不想繼續以這種狀況再「老」下去了,她反而要求丈夫使用這部機器。

美國耶魯大學Becca Levy教授對600位超過50歲的人進行一項研究,要他們回答幾個簡單問題,像是:「將來我老了,我是比年輕時沒用。」之類的。20年後,結果顯示:對衰老持樂觀積極態度的人比消極的人平均多活了7.5歲。

對死亡或衰老的態度真的會影響壽命?求生意志越強,對延長壽命越有利?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因為這樣的人會選擇一種讓自己更健康的方式去活,當然有助壽命拉長。

面對「死」的態度-讓我們準備好,前往下一站

「死神選中了我,可是要怎麼死還是在我。」這是電影給我的第二種想法。

一位想使用厄斯金的「安樂死機器」病人說:「我想帶著尊嚴死去,5年來我一直抗爭,可是這病已經完全掏空我了。」

正因為被淘空的是病人,有權選擇最後死亡的,也是病人。據報導,加州在2016年6月通過《選擇終結生命法案》(The End of Life Option Act),允許重症病患在經醫生評估後,合法取得安樂死處方藥。合法化之後的6個月內,統計共有111名安寧病患選擇終結生命。(蘋果日報2017.06.28)

厄斯金好友馬克思死前錄下最後的自白:「我,馬克思·芬克爾,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這麼做,我會死掉;如果不這麼做,我將倍受折磨,然後再死掉。」

而片中一開始厄斯金勸她「努力活,因為天堂客滿」的病人,也錄下真摯告白:「我努力過了,厄斯金,可是我的身體撐不住了。我不能再躺著等,再過一個月,我就90歲了,我一直鼓著16歲的勁兒在堅持,現在真的受夠了。」

一般人如何忍心讓一個90歲的人每天用16歲的體力和毅力維持生命?

無怪乎《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15年有專文指出:「如果正在承受痛苦和垂危的病人選擇死亡,應該允許醫生協助他們結束生命。」(Doctors should be allowed to help the suffering and terminally ill to die when they choose.)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段旅程,死亡不應被視為終點。臨終關懷應該讓旅者準備好前往下一站,而不只是用儀器把心跳、呼吸、體溫、血壓維持著數據。

那是數據,不是生命。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