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異位性皮膚炎抓到流血,問題竟在腸道...醫師提醒:「過敏」該注意的2件事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歐瀚文 2019-03-06
現代人有所謂「過敏進行曲」(atopic march)的現象, 指的正是有過敏體質的人從2歲左右發病,就像一個進行曲一般,有個固定的進程,通常第一階段是異位性皮膚炎,第二階段就進入到過敏性鼻炎,第三階段則是演變為氣喘。

「過敏進行曲」是循序漸進的,有些人在2歲之前就先得到了異位性皮膚炎,這些小朋友如果沒有好好的醫治,可能到3、4歲左右會併發過敏性鼻炎,大概到5歲以上就會產生氣喘,直到青少年時期,如果氣喘一直到青少年階段都沒處理好,可能就無法逆轉了。

通常,當過敏演變到氣喘,就已經是很嚴重的病狀,當發炎細胞浸潤到人體的氣管,將導致氣管產生一些終身的病理性變化,長期的氣喘更會造成不可逆的狀況。因此,現在不論是小兒科、風濕免疫科的醫生,都希望能阻止這個所謂的「過敏進行曲」。

發炎細胞浸潤到人體的氣管,將導致氣管產生一些終身的病

為什麼小朋友會在2歲如此早的階段,就罹患了異位性皮膚炎呢?因為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是透過2個東西維持平衡,分別是TH1跟TH2,這2種細胞激素會刺激人體內的免疫系統。

TH2大部分都是主管過敏方面的問題,目前研究發現,小朋友出生到2歲之前,TH2都是相對強勢的,因此,2歲以前的小朋友比較容易有一些過敏方面的問題;而TH1則主要是刺激T細胞,若TH1過多極有可能產生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最理想的狀態是TH1跟TH2之間有一個平衡。

許多論述認為,小朋友得到異位性皮膚炎沒有關係,因為2歲之後身體的自動調整,隨著年紀增長,TH1相對強勢之後,會讓TH2的活性相對降低,異位性皮膚炎會逐漸改善,這是自然的現象。

然而,受到現在一些環境因子、飲食習慣,或是小朋友經常性接觸麵包、奶蛋、餅乾等過敏原的影響,過敏的問題日益嚴重,TH2的活性會一直無法消減,持續處於亢進的狀態,小朋友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又不好好處理的話,就很容易產生所謂的「過敏進行曲」。

◆ 門診案例:2歲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

有些小朋友在喝完奶之後,會有脹氣的問題,特別是幼小的嬰兒,稱之為「腸絞痛」,原因是小朋友的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完全,然而,有些小朋友接近甚至超過2歲之後,怎麼還會持續有脹氣的現象呢?

這名病例正是2歲的孩子,常常在喝完奶或吃飽之後就整個肚子發脹,輕敲肚子都是明顯「砰砰」的聲音,稱之為「鼓音」,若在嬰幼兒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但是這個案例已經長到2歲多了,卻越來越嚴重,持續消化系統不好,產生脹氣的情形。

當時案例中的媽媽,還沒有意識到孩子有脹氣的問題,只是聽別人講孩子吃益生菌可以改善一些異位性皮膚炎的狀況,於是就讓孩子吃益生菌,但是狀況反而越來越嚴重。

他們有自行避開一些過敏原,例如牛奶完全不喝,改喝水解奶粉;麵包等麩質食物也盡量不給孩子吃;蛋只吃蛋黃不吃蛋白,因為蛋白是比較容易過敏的食物,凡是過敏者就盡量避免。不過,孩子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的皮膚搔癢現象,即使到了2歲以後,也沒有因為TH1的增強,去壓制TH2的活性,讓整個狀況變好。

通常來說,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在白天可能比較有克制力,但是睡眠時間卻很不安穩,有時睡著了感到搔癢時,會無意識地去抓皮膚,嚴重時甚至會抓到整個手腳都流血。長期下來,連帶著爸爸媽媽的睡眠狀況也變得糟糕,因為小朋友抓到流血就哭,半夜只好一直起來安撫,變成孩子辛苦、爸爸媽媽也累,全家都睡不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這名媽媽試了很多方法,他們看過皮膚科,拿了一堆藥膏回來擦,或是托嬰中心的老師與其他媽媽們建議哪一瓶乳液好用,她都會到處去買、去嘗試,但孩子皮膚的狀況卻一直無法獲得改善。直到有一天,媽媽的友人發現孩子肚子總是鼓鼓的,問說:「妳的小朋友吃飽後,肚子常常脹起來,是不是有一些問題?」她才開始注意到脹氣的症狀,於是來到我的診間。

問診的過程中,媽媽提到有給孩子補充益生菌,因此我開始懷疑跟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有關。由於小腸過度增生的診斷方式依賴吹氣測試,但小朋友通常很難配合吹氣流程,因此並沒有幫孩子做檢測,但開始朝這方向著手治療。

◆ 治療面向:

如何治療孩子的小腸菌叢過度增生呢?通常會使用滴劑讓小朋友進行服藥,再搭配一些魚油等營養素,方便父母在家餵藥。大概過了一個月之後,孩子脹氣的現象就好了許多。

這名小孩在第一階段的時候,由於小腸菌叢實在過多,治療方式也是類似4R的概念,使用第一個R把所有的菌移除,清除了之後,我們才開始修補他的腸道黏膜,為了避免腸道黏膜處於發炎狀態,輔助補充一些魚油或維生素D抗發炎。

通常第一個月還是以殺菌為主,但輔助使用麩醯胺酸、鋅肌肽、蘆薈等的萃取物,來修補他的腸黏膜。等到第一個月殺菌完成,回診的時候,孩子脹氣的情形就改善許多了,這同時也表示菌種已經被殺(清除)得差不多了。

由於這名孩子的皮膚狀況依舊不太好,因此緊接著進入第二階段的治療,把一些好菌放回去, 修補腸黏膜, 並且補充魚油、 麩醯胺酸(Glutamine)、鋅肌肽(Zinc carnosine)、蘆薈,以及維生素D等。維生素D是一種萬靈丹,它既可以抗癌,對眼睛的健康也很好,更具有調節免疫系統的作用。

2個月之後,孩子的皮膚狀況開始漸漸獲得改善,媽媽說:「孩子已經可以慢慢睡過夜了,雖然還是有抓癢的情況,但已經不像以前一樣,皮膚整片幾乎紅通通的!」治療之後只剩下一些皮屑,偶爾伴隨著1、2塊紅腫,整體症狀舒緩不少,第2個月後的回診,整體狀況都改善許多。

因為治療有了成效,於是第3個月同樣延續第2個月的治療方法,從最近回診的狀況來看,個案手部以上幾乎都已經好了,只剩下膝蓋部分尚有一點點狀況,聽媽媽說孩子現在晚上9點左右就可以就寢,運氣好的話,可以一覺睡到天亮。

過去大家碰到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都認為小朋友長大就會改善,其實並不一定,有些人會因而求診皮膚科,開一些藥物來擦,可能擦了藥物之後,孩子感覺比較不癢了,等到他長大一點,身體自我調節就好了;但是有些人身體沒辦法靠自我調節改善,用皮膚科的藥物也沒辦法將症狀壓下去的時候,就要去尋找其他的根本原因,剛好,這小朋友就符合SIBO(編按: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典型症狀。

其實SIBO跟很多紅疹的症狀都有相關,異位性皮膚炎也是其中一種,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罹患SIBO,其實也未可知,因為個案年紀還太小,無法幫他做一些特別的檢查,進一步瞭解其他成因,但至少,我可以得知他是SIBO所造成的一種異位性皮膚炎,然後透過4R的療程去改善他的皮膚狀況。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呂宇真

書籍簡介

SIBO,隱「腸」危機:終結SIBO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改善腸漏、血糖、內分泌失調、自體免疫疾病

作者:歐瀚文

出版社:博思智庫

出版日期:2018/11/01

作者簡介

歐瀚文 醫師

◎學歷

美國西方州立大學功能醫學碩士

美國馬里蘭大學整合醫學博士

◎經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

家庭醫學科醫師

美國功能醫學協會認證醫師

美國抗衰老醫學協會認證醫師

瀚仕診所團隊醫師

◎現任

IFECTW功能醫學教育中心講師

瀚仕診所醫師

賀菡懿 營養師/文字協力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學士

德國基森大學(Justus-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營養科學碩士

◎現任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

IFECTW功能醫學教育中心營養師和培訓講師

瀚仕診所功能醫學營養師與健康教練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