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男性注意》肚子變大別以為只是胖...恐怕已罹「攝護腺癌」!年紀越大越危險,你得知道的3種危險因子
攝護腺癌可以說是男性老化過程中,幾乎都會發生的疾病,且年齡越老,越容易被診斷出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是什麼?
攝護腺癌初期與晚期症狀
攝護腺癌的存活率
攝護腺癌3大危險因子
如何預防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的3種檢查方式
{DS}
被指控在1994年殺害前妻,獲無罪開釋的美國前足球巨星O.J.辛普森因攝護腺癌病逝,享年76歲。隨著老年人口增加,「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已成為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逾4,000人確診為攝護腺癌,且國人在十大癌症死亡中,攝護腺癌排名第六,每10萬人中有11.8人因罹此癌死亡。而名人中也有不少人罹患攝護腺癌,如余天、李敖、楊志良、王建煊、李家同等,也深受癌症所苦。攝護腺癌初期、末期症狀是什麼?存活率多少?以下為您完整解析。
攝護腺癌是什麼?
攝護腺癌又稱為前列腺癌,攝護腺位在男性膀胱出口,包圍著尿道,而發生原因和飲食逐漸西化、家族病史有關外,其實和年齡也有密切關係,因男性在40歲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增加。
攝護腺癌初期與晚期症狀
攝護腺癌是進展緩慢的癌症,早期症狀不明顯,但開始出現症狀時,會和攝護腺肥大的症狀類似;而到了晚期,才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詳如下表:
初期症狀 | 晚期症狀 |
|
|
若有出現症狀,就應立即接受血液攝護腺特殊抗原(PSA)檢查、超音波及切片檢查等。
攝護腺癌的存活率
攝護腺癌若能早期發現,經適當治療後,其預後頗為良好。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存活率依據有無侵犯其他組織、器官而定:
- 若確定沒有攝護腺外圍組織侵犯的話,五年疾病特異存活率可達到95%以上,十年疾病特異存活率也大於90%。
- 如果病灶侵襲到前列腺外圍組織或器官,則預後較差,五年存活率為80%左右,十年存活率則為70%左右。若骨盆腔淋巴轉移確定的話,預後較差。
- 一旦病灶轉移到骨骼或其他部位,則平均存活期約為二年到二年半。通常荷爾蒙的療效大約可維持三年到一年半。若是荷爾蒙療效失敗後,病患存活期很難超過兩年。
【延伸閱讀】排尿困難、血尿...我得攝護腺癌了嗎?「攝護腺癌」從症狀到分期存活率一次解析
攝護腺癌3大危險因子
- 年齡:年紀愈大,發生攝護腺癌的機會也愈高。泌尿科權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前理事長蒲永孝教授說明,攝護腺癌可以說是男性老化過程中,幾乎都會發生的疾病,且年齡越老,越容易被診斷出攝護腺癌。以四十歲以上的男性來說 ,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其攝護腺中已經有癌細胞的存在;到了八十歲,則約有一半的人,攝護腺中就藏有癌細胞;活到一百歲,則大約九○%的男性都有了癌細胞。
- 家族遺傳:家族中若有一等親罹患,則自身罹病風險增加。
- 飲食習慣:原本攝護腺癌多發生在歐美國家,但近年來亞洲飲食習慣逐漸西化,而最常被提起的罪魁禍首是動物性脂肪及紅肉。
目前尚無確切生成原因,除上述3原因外,也有研究顯示,性行為較頻繁的人,可能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風險,另外有非專一性伴侶的人也可能較易罹患攝護腺癌。
如何預防攝護腺癌?
- 5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做攝護腺檢查
- 減少西式飲食,如動物性脂肪、紅肉,及高熱量食物
- 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如十字花科蔬菜、黃綠色蔬菜、帶有茄紅素的蔬菜水果
攝護腺癌的3種檢查方式
早期的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因此若在晚期發現,就有可能造成癌細胞骨轉移,導致骨頭疼痛、行動不便。而攝護腺篩檢的方法,首先通常會接受肛門指檢,後再做攝護腺超音波、及切片檢查,以及血清攝護腺特殊抗原(PSA)檢查:
1.肛門指診
最基本的篩檢方式,是由醫師用手指探入肛門、直腸,觸摸攝護腺是否有腫塊或硬化,藉此評估腫塊的大小及位置,但對早期且無法觸摸到的腫瘤,效果有限。
2.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經由抽血檢查檢測血液中的PSA數值,一般正常PSA值為4ng/ml以下,若超過10ng/ml以上、或是數值異常升高,就需要做進一步接受肛門攝護腺超音波檢查及切片檢查。但是除了攝護腺癌外,攝護腺肥大、發炎狀況也可能造成PSA值上升,因此PSA值高,並不等於罹患攝護腺癌。
3.攝護腺超音波及切片
做肛門指診及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查,若醫師判定為高風險群,就需要進一步接受超音波及切片檢查。超音波檢查可以掃描攝護腺大小,觀察是否有腫塊,且也用於導引切片使用,藉此可以確定是否為攝護腺癌或其他疾病,以及確定攝護腺癌的分期。
【延伸閱讀】40歲以上男性小心,1/3攝護腺有癌細胞!男性老化癌症殺手,為何醫師卻不建議提早做篩檢?
通常在門診就可以做攝護腺切片檢查,醫師會使用一根直徑約2毫米的穿刺針,經由攝護腺超音波導引,取出攝護腺組織並送驗,整個操作過程約15分鐘左右,且無須麻醉。
最後若確定為攝護腺癌,會再經由骨骼掃描、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等檢查,觀察是否轉移至骨骼、骨盆腔淋巴結或其他器官。
資料來源: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高雄榮民總醫院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