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是更年期後最大危機,大多數人卻不自知!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黃國恩:停經後應每2年檢測一次骨密度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1年)公布的資料顯示,50歲以上的國人婦女約46%、男性約22%患有骨質疏鬆症,女性特別多,為男性的兩倍以上。千萬不要小看骨質疏鬆症,一旦骨骼變得脆弱就容易發生骨折,而髖骨骨折一年內竟有高達15~20%的死亡率!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黃國恩提醒,30歲之後骨質就開始流失,不管男、女都有罹患骨鬆症的風險。不過,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驟降,預防骨質流失的保護機制就會跟著消失,尤其停經後的7、8年最為明顯,更易成為骨鬆症的高風險族群。
骨質流失是無聲無息、逐月逐年慢慢地進行,很難自我察覺,等到出現駝背、身高變矮等症狀時,骨鬆的情況已經較為嚴重。黃國恩建議剛停經的婦女應立即接受一次骨密度檢測,當成往後判斷的基準,此後大約每2年左右再檢測一次,就可以知道自己骨質流失的速度。目前各醫院骨密度檢測都是使用「DXA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儀」,T評分若在-1與-2.5之間,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若評分低於-2.5就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
荷爾蒙治療是「預防」停經婦女骨質疏鬆,美國FDA認可的常用方法。美國WHI(婦女健康促進計畫)報告指出,更年期婦女接受荷爾蒙療法約可減少1/3髖骨骨折及24%一般骨折的機率。「停經三年內開始接受荷爾蒙療法,可以維持停經前的骨密度」黃國恩強調。子宮未切除的女性,除了補充雌激素之外,還需搭配使用天然黃體素,可以避免增加乳癌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安全性大幅提升。
當已經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時,為了避免骨質快速流失或因骨折而發生危險,必須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屬於慢性疾病,病患需要長期用藥。臨床上藥物的選擇有口服及針劑等方式,像是雙磷酸鹽、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等,醫師與患者討論、溝通後,再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通常必須持續好幾年以上,千萬不要心存僥倖,以為自己沒有不適症狀、不會跌倒骨折就自行停藥。中斷治療不但會讓原先增加的骨密度再度下降,還可能讓骨質流失變得更加迅速。黃國恩提到,曾有一位70多歲的阿嬤因骨鬆症到醫院求診,因為沒有特別症狀、不痛不癢,所以治療總是斷斷續續的。有一天,她下樓踩空跌倒造成髖骨骨折,開刀治療後仍無法正常行動,從此臥床不起。如果阿嬤當初有積極治療、抓好扶手防止跌倒,結局就會不一樣。
除了藥物之外,非藥物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而鈣質、維生素D的補充及阻力運動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黃國恩指出,牛奶、小魚乾、乳酪、芝麻及青花椰菜等都是高蛋白,高鈣的天然食材,每天應均衡攝取。至於維生素D的合成,則需仰賴紫外線的幫忙,若擔心曬黑影響外貌,建議只要臉部塗防曬品,手、腳可露出來多曬曬太陽。
此外,骨骼跟肌力是相輔相成的,1週進行3次以上的阻力運動可預防骨骼退化與訓練肌肉,除了避免骨質流失之外,也能有效防止跌倒。針對高齡者的阻力運動,跑步較易跌倒,應盡量避免,而游泳時身體會浮起來、不受阻力,所以也不適合,建議以快走或騎自行車為宜。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