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想吐...「宿醉」該怎麼解?為什麼古人都能千杯不醉?中醫教你按「5大穴道」緩解症狀

古人為什麼能「千杯不醉」?中醫大解密!(圖片來源:泰昌堂)

歷史上的「飲君子」

▲歷史上的飲君子-杜甫(圖片來源:泰昌堂)

▲歷史上的飲君子-李白(圖片來源:泰昌堂)

▲歷史上的飲君子-孔子(圖片來源:泰昌堂)

釀酒有賴於過剩的糧食生產,所以飲酒文化也可視為農業技術進步的指標。

到了現代,喝酒應酬已經是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出了社會,或多或少會遇過幾次擋不掉的酒局,隔天宿醉的頭痛欲裂與噁心感實在讓人難忘。

中醫有沒有方法緩解宿醉後的不適呢?就讓泰昌堂來告訴你(推眼鏡)

宿醉常見的症狀包括:頭暈、頭痛、疲勞嗜睡、嘔吐、腹瀉、口乾、焦慮易怒等,通常發生在大量飲酒後的隔日早晨,當血中酒精濃度降至最低,宿醉症狀會最明顯。這些症狀可能與體內乙醛累積、脫水、血糖降低及代謝性酸中毒等因素有關。

特別的是,有些人喝酒後容易臉紅,甚至是全身通紅,那並非表示代謝好,而是可能有酒精不耐症(Alcohol Intolerance)。

研究顯示,有45%的台灣人先天缺乏乙醛去氫酶,因無法正常代謝乙醛而引起臉紅、頭痛、心悸、嘔吐等不適症狀,這樣的人其實較不適合喝酒喔!

偶爾小酌能怡情,時常大飲則就容易傷身了,若是過量飲酒會造成全身性的影響,同時也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長期的酒精濫用最終會導致認知能力受損以及失智。

要如何避免宿醉呢?

建議大家在喝酒前先進食,尤其是蛋、豆、魚、肉及鮮奶等優質蛋白質,以保護腸胃、減緩酒精吸收;另外,由於酒精有利尿的作用,建議在喝酒後多要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以減緩頭痛及疲倦感。

關於「解酒」這回事

近年在日本及韓國很流行的解酒產品,大多是含有枳椇子或者薑黃的成分。
《雷公炮炙論》中提及「如酒沾交」,便是敘述酒沾到了交加枝(枳椇枝)就變成水,為枳椇子解酒最早的記載;而後,蘇東坡也記錄了宋代名醫張肱使用枳椇子來治療慢性酒精中毒的故事,因此民間有「千杯不醉枳椇子」的說法。

薑黃則是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減緩飲酒造成的腸胃不適,近來研究也發現其中萃取出的薑黃素(curcumin)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抑制癌細胞生長以及對抗慢性肝病等功能,因此許多人在飲酒後會服用薑黃以「護肝」。

中醫會怎麼處理宿醉的症狀呢?

中醫的解酒名方─「葛花解酲湯」常被用以減緩飲酒後的不適,此方具有益氣健脾、利濕解酒的功效,方中使用大量葛花以解酒毒、醒脾和胃。若是胃痛、胃潰瘍及腹瀉,則常用三黃瀉心湯、葛根芩連湯;若是飲酒造成的黃疸,則可能使用茵陳五苓散或茵陳蒿湯等,實務上仍會視臨床症狀、脈象表現來辨證處方。

中醫的解酒名方─「葛花解酲湯」常被用以減緩飲酒後的不適(圖片來源:泰昌堂)

除了內服藥之外,也可透過針灸或者按壓穴位來舒緩飲酒後的症狀,常用穴位包括:合谷穴止頭暈頭痛及腹痛、內關穴消脹止嘔、足三里穴健脾整腸、百會穴提神醒腦、太衝穴減輕頭痛眩暈等。

除了內服藥之外,也可透過針灸或者按壓穴位來舒緩飲酒後的症狀(圖片來源:泰昌堂)

雖然以上羅列了許多方法,但其實很多並不能真正地「解酒」,而只是減緩宿醉的不適,預防宿醉最好的方式仍然是評估自身情況、適量飲酒,才能真的怡情而不傷身哦!

中醫建議適量飲酒,才能真的怡情而不傷身哦!(圖片來源:泰昌堂)

本文由《泰昌堂x林怡彣醫師》授權,原文《古人千杯不醉的秘密竟然是?》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