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情緒,你都是拒絕、還是妥協?其實都錯了!心理作家告訴你:做到「這件事」才是親子互動的核心準則

正因為小時候過得苦,所以不希望孩子吃苦,許多父母無不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然而,物質上的富足,並不代表情感上的富足,父母年幼時被祖父母情感上的忽視,也讓他們容易忽視孩子們的情感。

女子學女子學 撰文者: 貓心—龔佑霖2023-04-28

正因為小時候過得苦,所以不希望孩子吃苦,許多父母無不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然而,物質上的富足,並不代表情感上的富足,父母年幼時被祖父母情感上的忽視,也讓他們容易忽視孩子們的情感。

我不清楚台灣的數據是多少,但根據趙昱鯤在《無行動,不幸福》書中提到的,根據他過去幾筆研究,中國的安全型依附,約為 23%~41%,比起美國過去研究得到的 50~70%,其實少了許多。或許台灣的數據沒有這麼低,以我自己的經歷,台灣的上一輩,要教養出安全依附,其實也是挺不容易的。

只注重物質,無法達成情感上的連結

有些人會說,現在的小孩子是爛草莓、啃老族。我不否認這樣的說法,或許觸碰到了這個社會的某些樣貌。然而,單純批評,沒有提出建設性的想法,是沒有辦法讓更多人走向幸福的。

我自己的成長過程,是和母親居住的。父母並未離婚,但因為某些家庭因素,他們分居兩地。我的母親是不擅長表達正向情感的人。她很少關心我的感受,使得我得不斷大吵大鬧,才能獲得我要的東西。記得國中時期,有一次我落枕了,脖子無法轉動,十分疼痛。

我的母親說,全勤是很重要的事情,要求我一定要上學。我打死不從,躺在床上不願意起來。僵持了一整天,我終究沒去學校。當然,這並不是說她的觀念是錯的,對某些人而言,全勤的確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父母是否同理到子女的感受?

有些做父母的,要求孩子生病了還是得上學,並搬出納爾遜將軍在暴風雪的日子裡上學的故事,來要求孩子要上學。有些做父母的,則是要孩子好好休息,不要累壞了。但無論是要孩子上學,還是要孩子休息,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父母是否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被關懷到?

「你感冒看起來很不舒服,還好嗎?雖然我覺得全勤是重要的,但你可以自己做選擇,如果覺得自己 ok,那就試著去上學,如果真的不舒服,也不要勉強,就好好休息。」如此傳達關心給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的母親不擅長關懷我,所以我往往打電話給父親,向他索求愛。但我的父親也不懂得如何關懷人,所以他常常會在我生氣或難過的時候,透過物質滿足我。不知道有幾次,我錢不夠用的時候,向父親討錢。父親雖然生氣,但往往還是會妥協,使得我養成了花費不當的習慣。

然而,父親給了我錢,是否讓我覺得有安全感?就某一部份而言確實是如此,因為生活所需被滿足,確實能帶給我安全感。但另一部分,父親並未讓我養成對自己負責的責任。他總是一開始先拒絕,後來又在我的要求下妥協,使得我遇到問題時,總是找爸爸求助。

這並不是說,孩子找父母求助是不好的。然而,如果父母未能讓子女學習如何自己幫助自己,只是單純給予物質滿足,其實是不夠的。這也不是說,我的父親不會教育,只是在他的生命經驗裡,好像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就能解決孩子的問題。他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情感關懷,自然也不會給予我足夠的情感關懷,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1
2
單頁閱讀
女子學

女子學

查看全部

女子學

人生是一趟自我認識的旅程。
我們從原生家庭,到求學階段,再到與另一半相遇,自組新家庭,一次次地學習、成長。
藉由《女子學》溫柔的筆觸,輕明透亮的內容共鳴,陪伴妳在繁忙的日常裡,獲取一些輕亮溫柔的撫慰。

女子學官網 https://share99.com/
女子學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99com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