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陰虛引發高血壓、神經衰弱,可吃「六味地黃丸」緩解!它的功效是什麼?什麼人可以吃?

六味地黃丸是由明代醫學家張仲景的「金匱腎氣丸」衍化而來,六味包含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等組成,為滋陰補腎的經典藥方。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曾耀儀 整理2023-09-25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是什麼?專治「腎陰虛」11症狀
六味地黃丸是補藥嗎?人人都可以吃?
六味地黃丸有3大禁忌
使用六味地黃丸的注意事項
腎陰虛v.s.腎陽虛v.s.陰陽兩虛,症狀比一比

{DS}

六味地黃丸是中醫學中的經典處方,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應用。它對於腎虛患者的效用廣為人知,被廣泛應用於中醫治療中。不過,有些人沒生病也會服用六味地黃丸當作日常保健,可以這樣嗎?本文介紹「六味地黃丸」功效、禁忌以及注意事項,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古老的中藥處方。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是什麼?專治「腎陰虛」11症狀

六味地黃丸是由明代醫學家張仲景的「金匱腎氣丸」衍化而來,六味包含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等組成,為滋陰補腎的經典藥方。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說明,六味地黃丸為滋補腎陰之劑,專為腎陰不足所設,腎陰虛症狀主要有:

  1. 腰膝酸軟
  2. 頭暈目眩
  3. 耳鳴耳聾
  4. 盜汗遺精
  5. 骨蒸潮熱(骨節間定時發熱,猶如在蒸籠當中的感覺)
  6. 手足心熱
  7. 或消渴、口燥咽幹
  8. 虛火牙痛
  9. 虛煩少眠
  10. 舌紅少苔
  11. 脈細而數。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說明,腎陰虛見症頗多,往往涉及到現代醫學的多項病種,如:

  1. 慢性腎炎
  2. 慢性咽炎
  3. 慢性牙周炎
  4. 複發性口腔潰瘍
  5. 高血壓
  6. 糖尿病
  7. 甲狀腺機能亢進
  8. 神經衰弱
  9. 小兒佝僂病
  10. 婦女更年期綜合症等症病

以上皆可有腎陰虛的症狀。上述病症凡符合中醫腎陰虛症候者皆可服用六味地黃丸。另外人體出現對記憶力下降、腰背膝足疲憊、視力疲勞、牙齒松動、須發早白等早衰徵兆時,服用六味地黃丸亦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六味地黃丸是補藥嗎?人人都可以吃?

由於先天不足,及後天沒有補養好,很多人甚至是青年人出現腎虛的問題,在社會上針對腎虛流行服用六味地黃丸,很多人認為有病可以治病,沒有病保健,男女皆可,老少皆宜。把六味地黃丸當成保健佳品,靈丹妙藥了,真的是這樣嗎?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說明,首先要認清自己的病症類型,腎虛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雖然都是虛,但是卻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疾病,治法上存在根本的區別。而六味地黃丸是針對腎陰虛患者。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中藥組陳志文藥師曾於藥師周刊表示,正常人無病時不適宜長期服用。此外,中老年人脾胃功能不強者,服用要謹慎,可採間斷服用之方式,避免長期服用。孕婦、小兒也應在醫師及藥師的正確指導下,依指示之用法、用量正確服用。

六味地黃丸有3大禁忌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說明,同其他藥物一樣,服用六味地黃丸也可能會出現某些不良反應,並有一定的用藥禁忌。不良反應表現為胸膈痞悶、脘腹脹滿、火粘乏味、食欲下降、大便溏泄等。其原因是方中熟地黃性質過於滋膩所致,若同時服用香砂枳術丸或香砂養胃丸,可以減少或消除上述不良反應。禁忌症主要有三:

  1. 感冒發燒、腹痛腹瀉者,即使有腎陰虛之證也不宜服用,因為六味地黃丸為滋補之品,有斂邪之弊端,此間服用易致閉門留寇,必須待邪祛病愈後才可服用。
  2. 痰多咳嗽、腹滿便溏、舌苔白膩者不可服用,因這類病人屬痰濕內盛,服用非旦無益,反而會加重病情。
  3. 腎陽虛腰膝酸軟、小便頻、大便溏、肢冷畏寒不宜服用,因腎陽虛者當行溫補腎陽之法,服用六味地黃無異於雪上加霜。

使用六味地黃丸的注意事項

如果考慮服用六味地黃丸,提醒您注意以下事項:

  • 尋求專業建議: 在使用六味地黃丸之前,最好咨詢中醫師或其他專業醫療專家的建議。他們可以根據您的症狀和體質,提供個性化的治療建議。
  • 嚴格遵循劑量: 使用六味地黃丸時,請嚴格按照建議的劑量使用,不要自行增加劑量。
  • 監測服用反應: 使用過程中,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如果出現不適或副作用,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尋求醫療協助。

腎陰虛v.s.腎陽虛v.s.陰陽兩虛,症狀比一比

腎陰虛、腎陽虛怎麼分?下表整理新北市藥師公會資訊,帶您瞭解腎陰虛、腎陽虛及陰陽兩虛者症狀:

腎陰虛

腎陽虛

陰陽兩虛者

  1. 腰膝酸軟
  2. 頭暈目眩
  3. 耳鳴耳聾
  4. 盜汗遺精
  5. 骨蒸潮熱
  6. 手足心熱
  7. 或消渴、口燥咽幹
  8. 虛火牙痛
  9. 虛煩少眠
  10. 舌紅少苔
  11. 脈細而數。
  1. 月經量多
  2. 經血不來
  3. 腰膝痠軟
  4. 面目肢體浮腫
  5. 下肢腫脹相對較嚴重
  6. 頻尿或失禁
  7. 怕冷
  8. 腹瀉
  9. 舌淡苔薄
  1. 頭身發熱
  2. 時而畏寒
  3. 頭暈耳鳴
  4. 腰痠乏力
  5. 舌苔薄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衛福部農業主題館中華民國藥師公會藥師周刊新北市藥師公會

延伸閱讀

你的「汗」若是這樣流,是腎虛警訊!其實女生也會腎虧...中醫師教你「護腎6招」逆轉年齡

腎氣虛容易卵巢早衰!喝雞湯、按穴道...女中醫的3大腎虛解方

常掉髮、長白髮,都是因為身體「虛」!吳明珠:腎虛、血虛調養大不同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林勻熙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