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靈魂之窗創作新媒體|黃心健 單純地「看」就讓我非常著迷
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14歲時接受斯里蘭卡捐贈者的角膜,讓失明10年的右眼恢復光明。此後,他對生命擁有全新的感悟,並且互動媒體與虛擬實境等科技媒材,創作記憶與身體之對話。
4歲時,黃心健的眼睛不慎受傷感染發炎,受傷的角膜結了厚厚的疤痕也阻斷了右眼的視力,他只能仰賴另一隻眼睛生活。焦急的母親帶著幼子四處求醫,甚至連特異能士都找過了。
重拾右眼視力,重建對世界的認知
「我記得小時候去過一個很大的會場,所有人都衝向超能大師要他幫忙治病,我媽也想辦法帶我擠進去。」黃心健後來真的重見光明了,不過不是因為超能力的關係,而是在長庚醫院接受角膜移植。他小時候醫治眼睛的記憶至今歷歷在目,因為每段都有母親的關愛和眼淚。「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又喜歡畫得很精細。我媽總說很耗眼力,如果視力正常的眼睛也出什麼問題的話,以後生活沒有辦法自理。」
在器官捐贈風氣未開的年代,黃心健遲遲等不到角膜移植的機會,直到14歲才等到空運自斯里蘭卡的角膜。那天下午,家人打電話到學校要他立刻去醫院。懵懵懂懂的初中生,為即將動大手術而緊張不已,第二天早上迅速地動完手術。經過幾個月的調養,視力從0.02恢復到0.1。「醫生跟我說,因為我眼睛太早就受傷了,右眼視神經已經有點萎縮。」
儘管如此,他的世界還是起了大變化。他發現跟他一起接受角膜移植的病友要抓好幾次才能真正抓到杯子,而他之前也有判斷物體遠近距離的問題,主要靠腦中的印象協助另一隻眼睛判斷,一旦需要快速判斷距離時便出現障礙,譬如打乒乓球常常打不到。所幸在接受角膜移植後,距離感、立體度變好,視野也變寬闊了。「我會成為視覺藝術家,就是因為光是單純地『看』,就會讓我非常地著迷。」
黃心健右眼恢復光明後以互動媒體與虛擬實境等科技媒材,創作記憶與身體的對話。
創作視覺藝術,打破故事體驗界限
右眼重見光明後,黃心健發現全新的世界,也意識到因為從前視覺上的限制,訓練他加強其他感官接受力,從而養成藝術家敏銳的感知力,應了那句「當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同時會幫你開一扇窗」的諺語。臺大機械系畢業後,他赴美國攻讀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所,曾在微軟創始者保羅愛倫的公司「區間」(Interval Research)研發互動與音樂的創新應用,之後投入電子娛樂產業的開發,於美國Sega與美國索尼電腦娛樂公司擔任藝術總監。
黃心健根據自己角膜移植之經驗,發表許多寓意濃厚的作品。繪本《食色》描述失明老人吃下各種「眼球罐頭」後,腦海分別浮現浮世繪、梵谷的星空等曠世奇作。他漸漸上癮,並為眼球罐頭不再出現而悵然若失。故事中的眼球罐頭就好比移植的角膜,黃心健懷想,移植角膜時是否也能將他人的視覺記憶移轉到自己身上呢?同時他也透過作品警惕人類生命被科技改變後,可能逐漸失去自主想像、尋求快樂的能力。
對他而言,虛擬實境(VR)是更自由的媒介,可以打破身體界限,將故事轉換成觀眾的視角與作品互動。作品《輪迴》入圍威尼斯影展,並獲得SXSW的評審團獎與坎城Cannes XR的最佳故事大獎,概念從認知理論的「具身認知」出發,他提問:「我們是不是可以稍微放棄自我本位,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去看世界呢?」設計讓觀眾在VR中不斷地轉世,從不同人與物種的重力感知世界,如同佛家思想中的六道輪迴,在過程中尋求自身性靈的終極超脫。
利人利己,從器捐反思生命意義
雖然無法得知捐贈者姓名,黃心健一直心懷感激,並將這個生命的謎語視為自己的責任,在美國發展期間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希望自己的器官某天也能嘉惠有需要的人,而移植的角膜有機會也能再旅居到另一個身體上,看見不只一生一世的精彩風景。「我接受角膜移植後,對生命有了不同的詮釋,所以器官捐贈其實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找到自己。你會想怎麼說自己的故事呢?這個問題是最重要的。」
植愛
查看全部器官捐贈登錄中心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登錄中心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於2002年成立以來,長期致力於提升國人器官捐贈率,包括建置器官移植配對資料庫,推動在健保卡上加註個人器官捐贈意願,並結合器官勸募機構和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支持力量,透過關懷、刊物、活動等方式,更多元的加強器官捐贈勸募工作的深度及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