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後好憂鬱?台灣憂鬱症患者求助率只有美國的1/3!精神科醫師告訴你,這當中出了什麼問題

撰文者: 黃偉俐 醫師2024-02-16

憂鬱症在台灣就診率低,治療不完整 – 接受生病的事實,好好完成治療

過完年了!你快樂嗎?很多憂鬱症的病人長期無法快樂;或者一直無法停藥,心中始終疙瘩,活在陰影下。

醫師常說「憂鬱症的治療要持續一輩子,藥物不可以停!」真的嗎?其實這裡面的學問很大,不是輕易可以回答「是」或「不是」。沒有治療憂鬱症也可以自己好,像是失戀、失婚的時候,憂鬱期可以長達3個月以上,但自己會好。而來精神科就診的病人,治療有的從短短1個月到持續數年,甚至終身不能停藥都有可能。

憂鬱症藥要是沒有治療,根據研究, 40%隨著時間復原, 40%維持在谷底甚至更差,20%部分改善、無法回到正常生活。

老實說,這些研究大半是以歐美國家的病人為主,以我的臨床經驗,台灣似乎沒有這麼嚴重。還有,社會處在不同階段(像老年化、少子化、經濟發展)、支持系統的力量、藥物或酒精濫用的狀況,都會影響到復原,跟回歸工作的機會。

台灣最大的問題 - 就診率低,治療的時間太短,療程消極、症狀持續太久

根據過去精神疾病調查發現,台灣憂鬱症終生盛行率僅1.2%,遠低於美國的16.2%。終生盛行率這種東西很弔詭,因為接受調查者要回溯到這一輩子,是否有兩周以上,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有憂鬱症狀。

老實說啦!這一種派出受訓過的訪談者,並非精神科醫師,大部分是心裡系、社會系學生,訓練跟熱心參與度跟國外應該有一段差距*1。更重要的是,台灣民眾對於重度憂鬱症的診斷標準不是那麼清楚,這有時不是宣傳不夠,而是亞洲區的文化,對於自己得憂鬱症都會有排斥的心理,這跟美國初期還是清教徒為主時代的情形一樣。

往往在門診中,要找出病人之前的憂鬱症病史,本身就不容易。像我算蠻資深了,但是在良好的關係下,問個十分鐘下來,常常都很難確認是否得過,或得過幾次重鬱症。甚至跟病人講過他得的是憂鬱症,一年以後再聊及,都可能被病人否認。病人往往在潛意識中,否認自己得過,甚至現在得到憂鬱症。

憂鬱患者一年看三次以下佔三成,顯示短期就醫、早期中斷仍普遍*2

理想上憂鬱症應至少持續治療1年,憂鬱症的完整治療可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期的目標在有效改善憂鬱症狀、緩解情緒。緩解是指憂鬱症狀都消失,還要再加上半年的持續期,以及一年以上的維持期,最能避免再發*3。

憂鬱症的短期治療與提早中斷治療,容易導致憂鬱治療不完全,憂鬱症狀惡化,甚至增加自殺的風險。但健保統計發現,全年看診在三次以下的憂鬱症病患占32.42%,顯示短期就醫、早期中斷,仍是國內憂鬱症治療的普遍現況。

即使好好看醫師,抗憂鬱藥物的使用劑量不足也超常見

曾經看過一個病人,從頭到尾一顆百憂解,生活可以過,但是無法開店做生意,偶而想死,拖了兩年才好。那憂鬱症不是藥治好的,是自然的慢慢恢復過來,藥物只是讓她進步到一個階段,把命吊著。

這個病人其實很配合,也很能談自己的狀況,醫師不增加藥物劑量,只是安慰病人努力活下去,其實醫療上並不夠好。根據研究,絕大部分的病人至少需要2顆的百憂解,尤其是在急性期*4。在台灣,即使民眾願意就診,卻普遍存在一種半治療的狀態(部分症狀好轉,往往治療中斷又會惡化)。很多人會說精神科的藥一但吃了就不能停,否則就更慘,這是治療不完整造成的一種誤解,不管醫師跟病人都有值得檢討的地方。

病人往往在症狀好轉,生活工作功能可以開始運作的時候,就不想再加藥。其實睡眠障礙的恢復,能否享有快樂的日常活動,才是真正的恢復。台灣被確認達憂鬱症的個案,平均工作喪失天數為74.9日,高於美國的35.2日,差距一倍以上,治療不完整應該是最大因素。大眾的宣導、人民想法的改變,還有醫師的治療標準,台灣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台灣憂鬱症的求助比率很低,僅有20%,美國則達57.3%。憂鬱不是心靈軟弱的結果,勇於接受我們旁邊、包括自己,都有高達1/4可能得過憂鬱症的事實;在接受長期治療,以及如何治療才完整,我們都該展開認知大作戰。

*1我們那一次調查所用的國外量表,英翻中之後,再中翻英確認的工作,大部分是我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時做的。就我所知,訓練很不容易,台灣民眾也不是很願意配合。
*2根據健保資料
*3一個重要的前提是 - 在壓力事件解除的情況下,有時沒有持續治療其也可以。
*4根據我參與過的一些專家討論,台灣的醫師使用抗憂鬱藥物,真的在劑量上太保守。

責任編輯:陳宛欣

作者簡介_黃偉俐 醫師

現任偉俐民生身心診所資深主任、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經歷:臺大醫院精神部總住院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重度憂鬱症協會教育推廣委員、輔仁大學醫學系臨床老師、跨國大藥廠醫藥學術總監、新店耕莘醫院主任醫師

黃偉俐醫師粉絲團
偉俐民生身心診所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