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不是想開就好!親友有「這狀態」就要注意...精神科醫師呼籲1觀念,別忽略輕生警訊

輕生很少是沒有跡象的,只是被忽略,尤其當青少年老是把自己關在房間中,都不跟人互動,父母不太可能察覺不到。

輕生很少是沒有跡象的,只是被忽略,尤其當青少年老是把自己關在房間中,都不跟人互動,父母不太可能察覺不到。

撰文者: 黃偉俐 醫師2024-12-13

憂鬱症是甚麼啊?跟焦慮症又甚麼不同?

我國自殺死亡人數自1994年,逐步上升至2006年,到達每十萬人中16.8人之高峰,並於1999年起始連續十年位居十大死因第九位。有鑑於此,2009年起,政府委託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經過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不斷努力的宣導,確實有效的降低了自殺率。但是自2022年起卻不斷的攀升,去年(2023)國人自殺死亡人數為3800多人,比前一年增加100多人,增2.9%,位居國人死因第11位。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殺死亡率更是激增,去年的資料更可怕,每十萬人到400左右。

焦慮症則是過度擔心、焦慮、肌肉緊繃、睡眠障礙、疲倦、煩躁易怒,跟憂鬱症是不是差很多。蠻多焦慮症患者講自己負面思考,那是過度的擔心,而不是憂鬱症的自責、沒希望、不想活。

這兩年來門診中,經常有病人問我「醫師,憂鬱症是怎樣啊?我有沒有?」

剛開始我會覺得,憂鬱症應該是很普遍的知識了,這些問題是病人對得到憂鬱症有心結,不想面對吧?!但是兩年下來,終於發現,是因為宣傳少了,民眾的知識也變匱乏了。自殺率在這幾年不斷的攀升,更是反應了這一個對憂鬱症認識不夠的事實。

當然要是病人到精神科求助,以精神科醫師的敏感度,絕大多數的病人都可以被診斷出來。但問題是,病人是否會及時到精神科就診;還有即使就了診,因為醫師高估了社會大眾在憂鬱症上的認識,不免:

1. 對有些症狀不是很明顯的病人來說,憂鬱症沒被診斷出來機會升高了
2. 其實憂鬱症的治療必須積極,且能持續維持治療3~6個月,否則病人的狀況無法完全恢復,而且容易再發。醫師可能會降低了跟病人的溝通跟衛教,導致治療不夠積極,也不夠完整

多加宣導是必要的,尤其正視自己跟親友的輕生意念

我常常以失戀、失婚為例來講憂鬱症狀,就是

茶不思、飯不想、打不起精神做事情,快樂不起來、覺得自己不好,未來沒希望、沒人可以幫忙、活著沒意思,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或計畫

這比講甚麼診斷準則,幾項中要符合幾項 ,死板板的條文容易的多。所以我們要是不瞭解憂鬱症,往往身邊的人得到憂鬱症都不知道;聽到有人說自殺的意念,就說「想開就好」、「人要知足」,而不是勸導就醫,或尋求心理諮商。

輕生很少是沒有跡象的,只是被忽略,尤其當青少年老是把自己關在房間中,都不跟人互動,父母不太可能察覺不到。忽略了憂鬱症、輕忽了求救的警訊,自殺率自然就會往上走。

這都是甚麼時代了,台灣棒球隊都可以得到世界冠軍,為什麼大家對憂鬱症越來越陌生,諱疾求醫的狀況依然很普遍呢?所以再一次呼籲,大家溫故知新,重視憂鬱症的就醫與治療。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作者簡介_黃偉俐 醫師

現任偉俐民生身心診所資深主任、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經歷:臺大醫院精神部總住院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重度憂鬱症協會教育推廣委員、輔仁大學醫學系臨床老師、跨國大藥廠醫藥學術總監、新店耕莘醫院主任醫師

黃偉俐醫師粉絲團
偉俐民生身心診所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