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樂透竟可看出,為何一般人是過度樂觀、輕微憂鬱才是接近真實?精神科醫師教你認識「憂鬱症」

撰文者: 黃偉俐 醫師2023-07-28

「知足」不適用於想輕生的憂鬱症患者,了解《憂鬱症認知理論》

有一次,知名的綜藝大哥,在節目上脫口說了一句:「幹嘛想不開?憂鬱症知足就會好。」結果當然是被公事公幹,引來一陣的撻伐。

那時我曾經舉了一個例子:「對於剛失去一條腿的人,知足是聽不進去的,甚麼你還有愛你的家人、有殘障人士的帕運可以參加」。拜託,他會希望你趕快消失,搞不好更憂鬱、更想死。這時唯有打起精神,好好復健,至少要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起居,人生才能從新開始。病人極可能也早已憂鬱纏身,跟正常的狀態不同,活在扭曲的想法中。

《憂鬱症的認知理論》– 憂鬱時的想法就是負面、偏離現實

亞倫·貝克在1976年提出憂鬱症認知理論,後來發展出憂鬱症的認知治療。這個理論的重點是在憂鬱的"負面自動想法",指人們有自動的,無法控制的負面,甚至毀滅自己的思想,有三個相度:

自我 (Self),例如:「我很不好」「事情都是我搞砸的」「人活著做甚麼?沒意義」「存在毫無價值」

世界或環境 (world or environment),如「沒有一個人瞭解我」「沒有一個人幫的了我」「這是一個壞透了的世界」「這世界沒有意義」

未來 (future),如「事情只會更糟」「未來沒甚麼好期待」「世界終歸毀滅」

研究發現人們在重度憂鬱時的判斷是扭曲事實的
其實一般沒有憂鬱的人,他們對事物的判斷機率是過度樂觀的,尤其當你買了一張樂透、刮刮樂,內心覺得自己會中獎的機率,絕對高於中獎本身的機率。

反而是輕微憂鬱的人,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對事件機率的判斷才是接近真實。但是到了真正符合重度憂鬱症的程度,他們的認知是完全不符合現實,甚至是達到了某一種程度的妄想,意指那些想法被堅信,而難以被動搖。

所以讓沒有憂鬱症的人,自己其實是“憨暢”(請用台語發音)、過度樂觀,去跟重度憂鬱症的人講“要知足”?我只能說這真的會「雞同鴨講」。

當遇到憂鬱而想輕生的人,陪伴跟治療才是最重要的

我常常跟病人,還有他們的家屬說「請不要跟腦子失去講道理能力的人講道理,事情該怎麼做,做就對了。而重度憂鬱症的人很可能沉溺在負面的想法中,就像被害妄想一樣,失去好好講到理的能力。所以請遵循下列步驟:

第一步:安全的環境最重要,盤點資源

安全的保護病人不輕生、不自傷是第一要務,如果需要住院,請勿猶豫。很多人擔心住院的心理創傷,也不忍心強迫病人,因此而失去搶救生命的機會。少子化下的社會支持系統往往很微弱,請盤點可以用到的人力支援,憂鬱症好轉需以週、甚至以月計。

第二步:適當,而有耐心的陪伴

「甚麼事情沒你想像的悲觀」、「要知足,還有很多愛你的人」、「大家都支持你,要趕快好起來」,這些話可能無異,甚至造成更大的壓力、自責,對病情有害。最好的支持叫「默默地陪伴」,同理心?對非專業人士有點難,有時愛在默默中才能被傳遞。

第三步:協助及早就醫,不管是藥物或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需要2-3週方能看到進步,要恢復一半以上,則可能需要8-12週,還需要醫師很明快果斷的用藥。心理治療,包括認知治療,往往也需8-12週,病人能撐這麼久嗎?

第四步:務必尋求及早痊癒,不要急著停止治療

很多病人都想趕快停藥,擔心藥物的依賴、成癮,或甚至覺得西藥都有毒。但事實上,一些副作用較大的抗憂鬱藥物已經幾乎不被使用,抗憂鬱藥物也極少有依賴的可能,更不會成癮。需要及早停用的是安眠藥,最好不要超過3個月;而睡眠的恢復,其實也反映了治療的成果,治療越好越不會失眠。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