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微胖更健康?維持肌肉量降死亡風險 老人靠一六八減肥,當心營養、骨質、肌力加速流失
根據美國研究發現,住在安養院中的退休老榮民,微胖的長者反而比偏瘦的長者活更久,不僅如此,洗腎及慢性病患者亦有此情形,故將此現象稱為「肥胖的謬論」。
根據國健署二○二一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高達一半人口有過重肥胖問題。以國人十大死因來看,有八項疾病與肥胖相關,包含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腎臟病,故有「萬疾『肥』為首,百病『胖』為先」一說。
對此,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說,雖然肥胖對健康會產生不利影響,但考量長者身體眾多因素,不建議長者輕易減肥。以下為口述紀要:
男生胖得早、女生胖得多
根據高經濟發展國家肥胖盛行率發現,男性發胖年紀大約落在三十五至四十五歲區間,與飲食及生活方式有關,由於變胖年齡較早,發生心臟病、高血壓的機率也相對早;而女性發胖年紀大多在五十歲以後,與更年期及荷爾蒙分泌有關,故長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之比率以女性多於男性。研究也發現,男性發胖後,體重成長曲線呈現持平狀態,並不會因年紀而持續增加,但是女性因發胖年紀晚加上更年期,反而會造成中老年體重持續飆升,因此,出現老年肥胖的女性比男性還要多的情況。
國健署建議,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維持在十八.五至二十四區間,長者BMI應控制在二十二至二十五範圍區間,以二十二為理想值,二十五屬於微胖,二十五以上則有過重危機。身體累積過多脂肪會增加患病風險,尤其是癌症中的乳癌及大腸癌就與肥胖有高度相關。肥胖是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女性BMI大於二十五,會增加一七%的罹患風險;BMI大於三十會增加三七%罹癌風險。大腸癌則與飲食習慣、纖維質攝取不足相關,長期不良飲食也是引起肥胖的元凶。
微胖才有「本錢」生病
多數人對於肥胖的認知都是不好的,或是認為體重莫名減輕,可能是因為罹患癌症。不過,根據美國研究發現,住在安養院中的退休老榮民,微胖的長者反而比偏瘦的長者活更久,不僅如此,洗腎及慢性病患者亦有此情形,故將此現象稱為「肥胖的謬論」。
所謂「肥胖的謬論」指的是,長者隨著年齡增長導致身體機能下降、骨質流失,當微胖的長者患病時身體較有「本錢」消耗,其肌力與營養可支撐抗病期間的身體耗損,且發生跌倒意外時,也有足夠的脂肪保護以降低傷害,而骨感或偏瘦的長者則反之。
維持健康的關鍵,其實在於肌肉量的維持而非脂肪的多寡。體重莫名減輕,也未必是癌症,反而有高機率是肌少症;若長者體重增加、肌肉減少則會有肌少症肥胖的問題,尤其是長者常見的飲食習慣,如:煮一餐分多餐吃、菜色單一營養不均,以及老了吞嚥功能下降、胃口不佳而吃重口味的豆腐乳或醬瓜當配菜,長期下來會導致肥胖及營養不均的情形,且無運動習慣者,其脂肪累積速度遠遠超過肌肉與骨骼的流失。
長者靠運動減肥最安全
肥胖雖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但考量到多數長者患有慢性病等因素,仍不建議長者輕易減肥,尤其是一六八、只吃單一食物等與斷食相關的減肥法一概不推薦,不僅影響長者的蛋白質攝取,長期下來還會造成肌肉流失,增加骨質疏鬆及肌少症的風險。而生酮飲食、阿金飲食法則需要先評估個人身體狀態是否合適。
有減重需求的長者應高度小心,並採兩階段減重。第一階段,從運動下手、不調整飲食,以肌力訓練、有跳動之運動為主,或透過「高強度間歇運動」增加運動時間。第二階段,針對無法運動或運動減重無效者,則可微調飲食內容或遵循地中海飲食,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每餐的飯量減半,增加蛋白質及好油的攝取,同時搭配運動習慣。若有慢性病合併肥胖問題的長者,可諮詢醫院附設的營養衛教門診參考專業飲食建議。
雖然只靠運動減重的效果不彰,但相較貿然節食來得安全,同時又能訓練肌力,減少肌少症風險。另外,對於爬山、騎單車會不會傷膝蓋的說法不一,實際上取決於長者先前有無相關經驗和自身肌力、體力的基礎及耐受性;而快走、慢跑雖然可以減脂,但無法鍛鍊肌肉且對心肺功能的幫助有限,不建議做為肌力訓練的選擇。
值班醫師 劉燦宏
學歷: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博士、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碩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醫療副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主任暨復健學科教授、台北醫學大學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所教授、台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教授、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
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院長、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
長者減肥5原則:
原則1:不輕易減重。
原則2:飲食調整以不影響營養為原則。
原則3:以運動做為減重主要方法。
原則4:以訓練肌力為目標。
原則5:每天運動30分鐘,一週運動時間累計150~30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