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好發中年人!有兩特徵恐是惡性腫瘤

雖然脂肪瘤無法預防,但可透過減少攝取高油、高鹽、高糖等易發炎食物,平時多運動,來減緩脂肪瘤的增生。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曾耀儀2024-09-12

你是否曾在皮膚底下摸到一個軟軟、會滑動的腫塊?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脂肪瘤」。看到「瘤」這個字眼,往往讓人聯想到癌症,那麼脂肪瘤到底嚴不嚴重呢?會變成惡性腫瘤嗎?知名藝人賀軍翔曾因頭部長了脂肪瘤,出現脹痛感,甚至引發高血壓,這提高了大眾對於脂肪瘤的認識與關注。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前理事、台大醫院皮膚部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廖怡華表示,脂肪瘤多為良性,但仍須注意其變化,一旦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引發不適,則須採取介入性醫療。以下為口述紀要:

脂肪瘤是皮膚常見的良性腫瘤,為許多成熟脂肪細胞所組成的一個實質構造,是相當常見的病症。

胖瘦都會長!
脂肪瘤好發中年族群

脂肪瘤的確切形成原因仍未知,某些脂肪細胞產生基因突變增生是可能的主要因素,也因此只能在發現後處理,無法事先預防。脂肪瘤大多生長於皮下脂肪層中,少數長在肌肉裡面,通常為單一顆、不痛、摸起來柔軟或有彈性、會滑動的皮下腫塊。脂肪瘤好發於三十歲至五十歲間的中年族群,看到「脂肪」兩個字,大家可能會以為肥胖族群比較容易得到,但其實脂肪瘤跟胖瘦、飲食都沒有相關性,全身只要是有脂肪分布的部位皆有可能長出脂肪瘤,不過較好發的位置有:頸部、肩膀、手臂、前胸、後背、額頭等部位;較少的情況會長在下肢。

脂肪瘤大小多為五公分以內,一般不太會造成身體不適感,或危及生命。但如果脂肪瘤生長體積過大,可能造成神經壓迫,產生麻痛感,甚至有些人的脂肪瘤因為長在關節附近,使其活動受阻,造成行動不便。有一種特殊的「血管型脂肪瘤」,內部構造布滿血管,甚至形成小血栓,有可能疼痛感會更強烈。另「多發性脂肪瘤」則屬於家族性遺傳,一次會長多顆,遍布四肢或軀幹。此外,較罕見的「良性對稱性脂肪瘤」(Madelung's disease),起因與大量飲酒有關,好發於有飲酒習慣的中年男性,特徵為多發性、對稱地出現於頸部、頭枕部、肩部等。

是良性還是惡性?
有這兩種特徵要小心

脂肪瘤大多為良性,成長速度很慢,通常摸起來腫塊會滑動、質地偏軟,這代表沒有跟周圍組織黏在一起,是良性的表現。但少數有可能會演變成惡性的「脂肪肉瘤」,從外觀或觸診的方式,較難準確判斷。脂肪瘤多數長在較表淺的皮下組織,可透過超音波檢查;若是長在較深層的肌肉組織,可能包覆血管、神經,甚至鑽到附近的重要器官,須特別重視,最好術前要做核磁共振檢查。總體而言,脂肪瘤的成長速度和大小是需要注意的兩大指標,若脂肪瘤的大小超過十公分、在半年內明顯長大,那麼就可能是惡性腫瘤的徵兆,建議就醫全切除進行病理化驗。

一定要治療嗎?
長在一處復發率高達20%

脂肪瘤一般不會造成身體不適,若患者不在意,其實無須手術,只要定期追蹤觀察即可。當脂肪瘤快速長大,最好要再去就醫,確認腫塊內容物。若是因為外觀不好看,或是已經造成日常行動不便,如長在關節處、肌肉深處,壓迫到神經,都可以尋求皮膚科、一般外科或整形外科進行手術切除取出。部分患者擔心手術切除會留下傷口、影響美觀,在非病變不須病理化驗的前提下,其實脂肪瘤也可以透過抽脂手術來消除,就比較不會有留疤的疑慮。手術切除脂肪瘤後,仍有機會復發,特別是長在較深層肌肉組織的脂肪瘤,手術時較難完全切除乾淨,或是該處細胞活性較高,導致復發率高達二○%。因此,患者應定期回診,確保術後恢復良好,並遵循專業建議以減少復發機率。

小腿一粒半年內長到六公分
竟是惡性脂肪肉瘤!

門診有一名女性患者,小腿上長了一個約三至四公分的脂肪瘤前來求診。大約半年後,脂肪瘤增長至五到六公分,患者因此警覺可能有惡性變化,再次就醫。經過手術切除及化驗後,確認為惡性的脂肪肉瘤,這是一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功案例。提醒大家,若發現皮膚下有不明突起腫塊,無論其外觀類似脂肪瘤、粉瘤(表皮囊腫),還是皮脂腺囊腫,應提高警覺,及時就醫,請專科醫師進行診斷,以避免病情惡化,在術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確保不會復發。

值班醫師:廖怡華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現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皮膚科教授、台大醫院皮膚部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

BOX:脂肪瘤和粉瘤差在哪?

脂肪瘤和粉瘤(表皮囊腫)的外觀尤其相似,容易混淆。可根據以下4點來判斷差異:

1.外觀上,脂肪瘤為皮膚底下較平滑的突起;粉瘤常見有黑頭開口、較圓的突起。
2.觸感上,脂肪瘤摸起來較軟,在皮下會微微滑動;粉瘤則比較硬。
3.脂肪瘤內包覆的是黃色的脂肪;粉瘤內包覆的是白色、有惡臭的角質。
4.脂肪瘤一般不會發炎;粉瘤開口破裂易有發炎情形。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