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終點,而是提醒?從延長哀傷到預立醫療,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迎接人生最後一刻

臨床上會遇到親友雖然過世數年,但依然有延長哀傷疾患,在一年之後,還是難以接受所愛之人離世地現實,而產生持續性的生理與心理傷害狀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 – 生命態度、宗教,與精神醫學
大S驟逝日本,很多人聽聞惡耗,都不禁為之震驚。甚至門診有些病人還出現了輕微的憂鬱症狀,需要跟醫師聊聊,以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在新冠疫情期間,很多人都遭遇了親友突然間的過世,即使到了現在,也依然有病人,親友因流感而相繼過世。
其實臨床上,以前都會遇到親友雖然過世數年,但依然有延長哀傷疾患,在一年之後,依然難以接受所愛之人離世地現實,而產生持續性的生理與心理傷害狀態。這很容易造成憂鬱症狀,即使沒有到重度憂鬱症的程度,對工作、生活、人際關係都造成明顯而嚴重的障礙,甚至造成整個家庭活在黯黑之中。
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人無法企求不死
延長哀傷疾患最重要的關鍵是,無法接受生命尬然而止,違反自己心意的死亡。人都會在生命中的某一天走到生命的終點,那無常的一刻隨時可能到來,跟年紀、跟平常如何保養、小心自己,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很多人會說自己的心裡很健康,不會得精神疾病,但自己不會,親友要都不會很難。那死亡則是必然,除了要面對至親摯友的逝去之外,也要面對自己,可能漫長的病榻之旅,甚至可能很痛苦的死亡。像在老年化的社會,我的病人有不少已經60歲、獨居,開始思索「活著做甚麼」?背後卻隱藏對死亡的擔心,甚且因而憂鬱。
面對死亡,自己可以做甚麼?
1.確認自己的生命終會迎來最後的一刻
很多人都希望透過各種方式,試圖最極限的延長自己的壽命、或者父母親人的生命。不管是正規的醫療手段、道聽塗說的妙方,甚至千方百計要去鑽媽祖的轎底,就是不肯認“輸”。但唯有在心中確認自己終將一死,才能讓生命有不同的態度,並開始學習如何“勇敢”地迎接那一刻。
2.不貪生
正因為人生難免一死,我們要面對事實,用死亡的情境來建立生命的態度,包括死亡在內。“怕死”的反面就是“貪生”,而貪生的時候,生存是最重要的方法,所以最重要的事是要“有錢”、“有健康”。有人說「台灣人“愛錢”“驚死”」,這就是最好的寫照。君不見,秦始皇不顧金錢、人命海外求仙丹,最終是整個王朝快速的滅亡。不同的態度是甚麼?哲學、宗教在這時候就會派上用場,人生能留給自己、後人的是甚麼?
3.與其活得長,“好死”比較重要
台灣臨終的不健康餘命很長,當了植物人,往往還要沒有尊嚴的活個一兩年。這樣的意義是甚麼?健保怎能不破產?以後少子化,對年輕一代將是無以支撐的負擔。預立醫療很重要,政府現在要求65歲以下要先接受自費的諮商方可以,這是政府錯誤的政策,因為重大疾病、死亡不挑年紀,成年之後應該就能思考育立醫療的意義了,請一體免費。
活著靠價值、面對死亡可以靠信仰
“愛錢”“驚死”是很多台灣人活著的準則,但卻忽略了“道德”、“社會責任”,跟“價值”。所以缺乏是非、詐騙橫行、咆嘯暴力、人跟人之間互相攻訐成為常態,最後活成我們自己都無法接受的社會。哲學日已遠,不懂哲學是常態,但是我們該反思“活著的價值”是甚麼,律己也傳世。
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發現有虔誠信仰的人輕生的風險相對低,因為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反對“殺死自己”。像佛教講“因果”、“我執”,鼓勵人們屏除情、欲,看淡生死,是很好的人生哲學。
現任的教宗方濟各講過一句話,我覺得很棒,「當你真心信仰上帝的時候,死亡在你的後面」。意思是說如果你真正奉行上帝的意旨而活,死了就會上天堂,那麼你敢嘛擔心死亡呢?所以死亡不是橫亙在我們面前,而是可以放在腦後,不用去擔心、掛心。
如果有好的宗教信仰、正確的價值、積極的生活態度,我們其實就可以努力地 “過活”,而不是活在“驚死”的陰影之中,還要求助精神科醫師。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