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是三高嗎?怎麼改善?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及診斷標準

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包括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代謝症候群是什麼?
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及診斷標準
代謝症候群症狀?看哪一科?
代謝症候群對健康的影響
代謝症候群是三高嗎?
如何改善與逆轉代謝症候群?
改善代謝症候群的食物
{DS}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指腰圍過粗、血壓和血糖偏高、血脂異常健康危險因子的總稱。隨著飲食習慣西化、久坐生活型態普及,代謝症候群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一大隱形殺手。代謝症候群會有什麼症狀?怎麼改善?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定義及改善方法總整理。
代謝症候群是什麼?
代謝症候群並非一項單一疾病,而是一組危險因子的集合。當一個人同時具有多項代謝異常,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升高、血糖異常、血脂異常等時,就會被診斷為代謝症候群。這些風險因子彼此間常常互相關聯、互相影響,最終會大幅提高罹患心臟病、中風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指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可預防也可治療的疾病,要是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的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患者。
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及診斷標準
代謝症候群與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包括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判定標準由這五項組成因子,若數值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
- 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
-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 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已使用藥物治療
-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已使用藥物治療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或已使用藥物治療
代謝症候群症狀?看哪一科?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組代謝異常的集合,包含以下幾種主要症狀:
- 腰圍過粗(腹部肥胖)
- 高血壓
- 血糖偏高(空腹血糖異常)
- 血脂異常(高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偏低)
- 胰島素阻抗
代謝症候候群看哪一科?建議可至新陳代謝科(內分泌科),由醫師評估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異常問題,或是可至家醫科進行初步檢查與評估,由家醫科醫師依檢查結果轉介適當科別。如有血壓問題或心血管相關症狀,可考慮心臟內科;若合併脂肪肝等問題,也可掛肝膽腸胃科進一步檢查;而需進行體重控制與飲食調整,可至減重門診
代謝症候群對健康的影響
代謝症候群是一種「複合性風險狀態」,其影響範圍不僅止於單一系統,而是全身性且漸進式的健康危機。有代謝症候群問題可能會增加以下疾病罹患風險:
-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代謝症候群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進而提高心臟病發作、中風的機率。根據研究,患有代謝症候群者,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3倍。
- 第二型糖尿病:高血糖與胰島素阻抗是代謝症候群的核心特徵之一。若不及早改善,高血糖的問題可能進展成糖尿病。
- 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謝異常與內臟脂肪堆積密切相關,會導致肝臟脂肪化,嚴重時可能進展為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
- 腎臟疾病:根據國健署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指出,慢性腎臟病的十大高危險群包括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蛋白尿患者、痛風患者、65歲以上老年人、長期服用藥物患者、有腎臟病家族史、抽菸者,以及代謝症候群的病人。
- 癌症風險增加:肥胖是萬病根源,而代謝症候群又與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密切相關。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指出,依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1960-1972年所作的調查,肥胖者會增加子宮頸癌、胃癌、膽囊癌、大腸直腸癌、腎癌及乳癌,若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40%,則在男性會增加33%罹癌的機會,在女性會增加55%罹癌的機會。
代謝症候群是三高嗎?
許多人會將「代謝症候群」與「三高」混為一談,但其實兩者並不等同。三高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統稱,是三種慢性病的總稱。兩者的差異在於,三高是結果,代謝症候群是風險集合。
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有三高,但不一定有腹部肥胖,則未必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同樣地,有人雖然目前尚未發展出糖尿病或高血壓,但若腰圍過寬、血脂異常等,也可能被診斷為代謝症候群。簡單來說,代謝症候群是三高的前哨站,是慢性病發展前的預警系統,不可輕忽。
如何改善與逆轉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與不良的生活型態和遺傳因素有關。國健署指出,家族中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其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一般人高;飲食習慣偏好低纖、高糖、高油脂飲食與過量飲酒習慣的人,也容易有代謝症候群;而壓力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導致血糖上升,長時間容易造成代謝症候群。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代謝症候群是可逆的。只要從日常生活中積極介入,大部分人都能透過非藥物方式有效改善代謝指標。以下幾點建議有助改善代謝症候群:
改善代謝症候群:飲食調整
均衡飲食,並運用「三低一高」健康飲食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另有研究指出,遵循地中海型或得舒飲食(DASH Diet)對改善代謝症候群有效。
- 減少精緻澱粉(如白飯、麵包、甜食)
-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蔬菜、全穀、豆類)
- 控制總熱量,避免暴飲暴食
- 減少高脂肪、高糖與高鹽食物
改善代謝症候群:規律運動
運動是改善胰島素阻抗的最佳天然處方,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是燃脂與穩定血糖的最佳方式,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若搭配重量訓練,可提升基礎代謝率與胰島素敏感度
改善代謝症候群:控制體重
針對肥胖者,減重5~10%即可顯著改善代謝指標。想要改善代謝症候群,尤其針對腹部脂肪的減少效果最關鍵,建議採用健康飲食+運動的雙重策略才有長效減重。
改善代謝症候群:戒菸、減少飲酒
吸菸會促進動脈硬化與胰島素阻抗,飲酒過量易引起高三酸甘油酯與脂肪肝。
改善代謝症候群:定期健康檢查
定期追蹤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才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時介入。若透過生活型態改善仍無法達標,必要時請遵循醫師建議接受藥物治療,使用降血壓、降血糖或降血脂等藥物輔助控制。
改善代謝症候群的食物
改善代謝症候群的關鍵在於飲食習慣的改變,而選對食物是第一步。以下是對抗代謝症候群最有幫助的食物種類,搭配營養建議與簡單的食用方式,幫助你從餐桌開始逆轉健康危機:
1.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 全穀類(未精製):糙米、燕麥、藜麥、全麥麵包,可降低血糖上升速度、促進飽足感、穩定血脂。建議用糙米取代白飯、早餐吃原味燕麥片。
- 蔬菜類(特別是綠色與十字花科):花椰菜、青江菜、菠菜、地瓜葉等蔬菜,富含植化素與抗氧化物,有助抗發炎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 根莖類:地瓜、山藥、芋頭等含有抗性澱粉,有助腸道健康與血糖控制。
2. 優質蛋白質
- 深海魚類:鮭魚、鯖魚、鯷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適量攝取有助於降低三酸甘油脂、抗發炎、保護心血管。
- 豆類與豆製品:黃豆、黑豆、豆腐、豆漿(無糖)是植物性蛋白與異黃酮的良好來源,有助平衡血脂與荷爾蒙。
3. 健康脂肪來源
植物油與堅果:橄欖油、酪梨、杏仁、核桃等含單元不飽和與多元不飽和脂肪,有助提升好膽固醇(HDL)。但是,要特別注意份量,雖然是健康脂肪,但仍屬高熱量食物,每日攝取不宜過量(如堅果一把約30克)。
4. 低GI水果(適量攝取)
藍莓、草莓、奇異果、蘋果、葡萄柚等水果升糖指數較低,且含豐富抗氧化物與膳食纖維,不易造成血糖劇烈波動。少食過熟香蕉、葡萄、芒果,以免糖分攝取過多。
5. 發酵與抗發炎食物
發酵食物如優格(無糖)、泡菜、味噌、納豆等,有助腸道菌相平衡,間接影響血糖與體脂控制;抗發炎飲品如綠茶、薑黃茶、黑咖啡(不加糖)則含有多酚與天然抗氧化劑,有助減少體內慢性發炎。
6. 減少或避免的食物
包括:白飯、白麵包、餅乾、蛋糕等精緻澱粉,汽水、手搖飲、瓶裝果汁等含糖飲料,火腿、香腸、培根等高鹽高脂加工肉品,以及炸物、奶油、氫化油、部分植物奶油等過多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食物。
參考資料:國民健康署、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照護流程與指導手冊、台灣癌症基金會
【延伸閱讀】
台灣是肥胖王國!成人每兩人有一人肥胖 代謝症候群恐致中風、心肌梗塞
「代謝症候群」讓你胖在肚子裡!專家:「5大指標」檢測代謝症候群、改善靠「7大飲食原則」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